最近,有姑娘问我,“老公是宅男,不肯陪我出去玩怎么办?”
类似的抱怨听过不少——老公不肯陪我聊天,老公不肯陪我逛街,老公不肯陪我吃火锅,老公不肯陪我看演唱会,老公这也不肯那也不肯我该怎么办……语气哀怨,神态萧索,满眼的孤独寂寞冷。
喂喂喂亲爱的姑娘,你又不是他的行李箱,心里装满了属于他的东西,脖子上挂着他的姓名、电话、地址,然后非要跟着他才能出门。
算起来,“行李箱人格”的姑娘其实不在少数,非要给自己找一个宿主,全身心黏附于上。如果没有那个人,那么天是阴的,心是灰的,饮料瓶子也打不开了,摔了跤也特别疼了,灯泡灭了电脑坏了简直世界末日了,半夜里还要发一张自拍加一句“一个人也要坚强快乐哦”——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绝望的失物等待招领的气息。
我同意情感类心灵鸡汤的说法:在全世界寻找某个人,找到了某个人,就像拥有了全世界。但反之呢——失去某个人的陪伴,就变成世纪的弃儿?或者只能在宇宙的中心呼唤爱?好不容易读书做事美容护肤端端正正长大到现在,能不能活得别那么狭隘?这个“全世界”是给你用来享受而不是用来消费的呀。
男女关系说白了是人生路上搭个伴,人家忙碌了一整天回到家难道希望看到一堆坏灯泡、坏电脑、没开的饮料瓶子以及一个嗷嗷待哺、奄奄一息的可怜女人?伺候百万订单的甲方都不会有那么累好么!钟点工还有个价码,凭什么搁你这儿就得免费全天时全方位陪护了?就凭那空对空看不见抓不着的爱来爱去?
我有位坚持单身的好友秉持着这样的处世准则——与任何人保持一种有限的交往,他说:“我不想把日子过得那么‘重’!也许我不会像你们得到的那么多,但我的人生包袱很小,随时随地撂挑子走四方。”同理,即便已身处于稳定的人际关系比如夫妻关系比如父母子女关系之中,只有付出和索取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才能你也轻松,我也自在。相信我,那种“我的生活只有你”以及“妈妈为你牺牲了一切”之类的话,讯息接受者的体验一定害怕多于感动的。
即便真的到了“恐独症”晚期,那么除了生孩子这种功能是伴侣不可取代的义务和权利以外,所有其他的任务都可以区域化分配,比如找修理工修灯泡电脑,找医生看病,找家人谈心,找同学逛街,找闺蜜旅游……我一个人很高兴,有了你当然更高兴,大家最好都高高兴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