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3月0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孤负花开一度红
河 西
  ◆ 河 西

  朱文颖的人与名都有一种江南女子的灵秀之气。人是小家碧玉式的,娥眉淡扫,珠唇一点;有时穿一件素雅的旗袍,在夏日中有着无法调和的缱绻绝决;名字则照例是书卷气十足,让人联想起一方印章上的阳文,或者索性曲解它,以为是宣纸上朱笔写就的文字,而且一定是大家闺秀的。

  这样看来,朱文颖以后走上文学之路就有些天造地设的意味了。这种“性格决定论”的遗绪多半是局外人善意的揣测,不见得切中问题的核心,不过面对朱文颖的小说和随笔,这种判断倒也不不失为一种观看的方式,姑妄听之。朱文颖和她所居住的城市是一体的,这座城市曾经让多少人魂牵梦萦:它为古典的光晕和气韵所环绕,没有乱舟争渡,也不会“铁马冰河入梦来”,壮怀激烈,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生长得理直气壮,许多精致的小园子点缀着,尽管游人如织,让人感觉这座城市仍然很静,可以待月迎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现在看她的文字。她喜欢从生活的一道褶皱,一条细纹上弥漫开去。写批评家吴俊,不说他的批评实绩,却纠缠于他喝不喝酒这一个人习惯,于此来看吴俊的写作态度,也算是另辟蹊径吧。这样一个女子,她终究不要形而上的救赎,甚至连西蒙娜·薇依这样投身于苦难的基督教圣徒,到了她的《到上海购置新衣的薇依》那里,也只剩下了名,化身为淮海路上,站在巴黎春天门口等车,“冷漠而又体面”的时髦女郎了。男性热衷的信仰、精神、哲学、政治和她是绝缘的。

  她写公寓、残荷、桃红遍地,蝶魂花影,忍不住要来赞美一下张爱玲,把自己的感觉又往那位先驱身上靠一靠。有时又觉得朱文颖刻意要学她,沾染了一些旧上海张氏摩登的语言风貌,缺了一些个人独特的思考,一味的文字好,似乎终究少了些什么。不过有时读她写游览佛教寺庙的随笔短章,又释然了。它们像是哑剧的一小部分,声响在风中消失,举手投足之间是清澈和澄明,少了一些世俗气,多了些尘世之外的淡定和随性,呼应着苏州这座城市的古意,正应了朱文颖本人在一篇访谈中所说的一句话:“苏州永远是我的无底之底。”

  从当代女性文学史来看,这是一个女性频繁受伤,继而又书写伤害的时代。为此,普拉斯、萧红、张爱玲已经用她们的生命证明了这一点,但朱文颖却说她要寻找一条避免受到伤害的途径。她不学萧红“弹铗悲歌”,她要的也许只是和苏州一样——“故园桃李应须记,孤负花开一度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3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5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体坛人物/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新闻面对面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3·15专题
   第B09版:3·15专题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2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杨 桃
禁 忌
升 学
嘉定寻梅记
孤负花开一度红
岭 南
无 题(386)
新民晚报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B06孤负花开一度红 2015-03-08 2 2015年03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