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犹如一架设计精湛、庞大安全、自由翱翔的“空中客机”,中国经济发展,也要配备“双发引擎”。在今年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一道,构成了中国经济的两翼“发动机”。“调速换挡”中,中国经济减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创新被寄予厚望,创业被赋予使命。“互联网+”、创客、草根创新、“众创空间”……这些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不再是一时兴起,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亮点。两会会场内外,代表委员们热议上海如何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创新“土壤”需宽容
上海愚园东路东海广场的写字楼里,有一座“新车间”。不足百平方米的作坊里,四周一只只蓝灰色收纳盒堆到天花板,中间是一张张简易办公桌,桌上摆满奇思妙想:平衡车,飞行器,魔幻耳机,3D打印机,三基色键盘……与全国几十家“创客中心”一样,这里聚集了一帮想法稀奇古怪的年轻人,他们中有人靠社交耳机入选《福布斯》创业者榜单,但更多时候,他们的创新冲动被验证失败后扔进了垃圾桶。“可是有什么关系呢,下次再来!”就是这样一群想到就做、错了再来的“创客”,今年被“请进”了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而获关注——让“众多创客脱颖而出”。
这种开放活跃、宽松包容的场所,在上海应该越来越多,最好蔚然成风。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朱志远指出,上海的开放不能只盯着高大上,更应该宽待低、小、“草”。深圳创业最早从“山寨”中走来,先做了再说;北京“草根”呼朋唤友想得不多,有个点子说干就干。上海社会经济水平领先,人们生活安逸求稳,创业可能算不上好出路。
实际上,创新有时就是灵感一现,创业也需生逢其时,思虑再三想明白了,市场机遇可能稍纵即逝。不够包容开放,不能宽容失败的心态应扭转,历史上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如今更应成为创业者的热土。
政府监管需“放手”
深圳没有全国最好的高校,没有高级别的科研院所,华为、腾讯、华大基因这样具备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偏偏在此扎堆。北京中关村,没有宽阔整洁的马路、现代设计的园区、明亮时尚的办公区域,就是能长出联想、百度、京东等叫好又叫座的创新企业。反观上海,最近十年全国叫得响的本地民营企业品牌几乎难觅。
这令上海倍感尴尬,作为一直以来中国内地的经济中心,上海聚集着大量跨国企业、著名国企、民营企业的中国区总部,几乎能找到所有世界知名企业,却极少有知名的本土创业企业。而且,在上海规模民营企业,大都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商业领域,也极少有高科技型企业。
上海怎么了?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指出,上海近几年创新创业正在不断进步,政府下大力气鼓励创新创业已经有了一定成效,亮点不少,如互联网旅游、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将大有可为,只是在万马奔腾的局面中,确实少了“一马当先”。对于网上流传的一种声音:上海是中国政府管理能力、效率和服务意识最好的城市,也是最规范的城市,但这些优点,有时恰恰妨碍创业者,他有自己的理解。创新是放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政府什么都不管。而是,政府应该想清楚哪里该放手,哪里该管。规范管理很重要,但高效、公开、透明的政府之手,管错了地方,也会限制创新活力。他建议,政府监管可以转变思路,变事前审批设限,为流程管理或事后监管。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市科委主任寿子琪坦言,推动创新创业,政府职能应该“退、放、进”。“退”:减少政府对创新资源的直接分配和对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的干预,加强与市场资源的协同;“放”,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要主动转型,腾出空间,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创新服务机构和组织。当然,在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上,应该建立统一的资助平台、统一的信息平台、统一的监管平台。通过“三部曲”,最终在创新治理上解决好政府与市场定位问题,实现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
创新服务需“便利”
在硅谷,每年新诞生企业13000家左右,每年淘汰企业10000家左右。尽管大部分创业企业死掉了,但是创新创业者依然趋之若鹜。因为,在这里创业实在太便利了,创业者只需要有个好点子,走进硅谷“两眼一抹黑”,创业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注册公司、风投、人才及法律支持、企业管理咨询等配套服务,都会自动找上门来,保证其在最短时间内办起一家公司,创业者所要做的,只是安心创新。所以,来硅谷的创业人不仅是外地人,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外国人。
比照上海,一位创业者办公司,得盖多少个章,等待多长时间,与几多政府部门打交道,数都数不清。这其中的繁琐手续能不能更简化更便利?“生意人怕的不是税收,而是工商、卫生、安全这些方方面面‘管’他们的人。这些管理者要清楚自己不是老爷,而是服务者。”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蒋洪建议,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保障,让创新创业者后顾无忧:在明确投资者产权基础上,设置合理规范的经营程序,增强政府部门服务性。
目前,“众创空间”作为一种新型创业孵化模式,正在悄然兴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认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必须重视“众创空间”的发展。何谓“众创空间”?就是在研究车库咖啡、创客空间、创新车间等基础上,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文化和资源共享空间服务的新型创业孵化模式。
“基于开源软硬件、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创客空间’的技术门槛和创业成本降低。”徐晓兰建议,全国有1600多家企业孵化器,要共享仪器设备资源,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服务模式,形成“互帮互助”、“用户互动”、“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开放式创业常态系统。
大学生创业需“保险”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民盟主委郑惠强认为,要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大学生创业是重要一环。虽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委联合实施了2014-2017年“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整体来看大学生创业仍然存在不少障碍,特别是融资难。
“创业大学生由于信用信息较少、缺乏担保抵押物,再加上运营经验相对缺乏、承受意外风险能力较弱,创业失败的可能性较大,贷款违约风险较高。”郑惠强表示,目前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以财政补贴为主,未明确将保险保障纳入整体框架之中,面对“风险高、保费少、理赔烦”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保险机构往往参与热情不高,从而影响了商业贷款以及其他资金投入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积极性。
探索建立由国家机制保证、行业政策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的大学生创业保险制度,针对大学生创业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在提供传统险种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比如制定科技型大学生创业企业专属保险产品,扩大科技型大学生创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覆盖面,探索联合投保模式,优化风险定价和损失分摊机制等等。化解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融资难、经营不稳定等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特派记者 马亚宁 潘高峰 姚丽萍 钟喆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