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的这一变革举动,有望在短期内刺激高中学生勤奋背诵“子曰诗云”,不过,这等突击是否与普遍提升学生国学素养的初衷相符?低龄学生的国学教育又能如何开展?
顶尖学府有望打开大门
今年不少顶尖学府的自招简章中都有国学的身影,清华、武汉大学、人大三所高校均表达了对“国学人才”的渴求。
清华大学提出将选拔在语言、逻辑、智力、记忆、国学等方面具有特殊天赋或才能的学生。今年,清华大学首次推出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经学),报考学生需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四书”以及《周易》《诗经》中的一种。其中还有“能用篆书默写540部首,能简单讲解六书”等要求。而武汉大学也提出“申请弘毅学堂国学班的考生将优先录取”的诱人条件。
今年人大自主招生涉及国学专业,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古文基础,研读过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了解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追求;参与国学相关竞赛或活动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或发表过国学方面的论文”。其中“国学基本知识”占据考分的50%,古代汉语、语文常识、写作等占50%。
“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宣布,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预计将于今年9月出版,四册分别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
从小抓起胜过考前突击
考什么,学什么,学什么,考什么。高考应试化已被诟病多年,但目前仍然是中国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唯一途径,高考的考试内容,也决定这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此次课题改革的目标,也是希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不再懈怠。
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张健表示,目前国学走入高招确实是一大趋势,他认为,在未来25省份统一命题的大试卷中,传统文化也将重点考查。而在方案出台前,自主招生招国学相当于先行一步。张健说,目前各地高考改革的几个信号均指向国学,但考什么、怎么考又是一个难题。此外,国学的学习需要从娃娃抓起,只有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才不至于依靠考前突击来弥补修养上的断层,事实上,考前突击也是无法填补的。
另外,目前相应的国学老师较为稀缺,也是摆放在中小学面前的一道难题。师者无法“传道授业解惑”,叫学生如何“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努力避免边缘化应试化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传统文化与国学教育在中学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其实业界早就有过研讨。目前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如果在高考中,不添补国学的试题,学校不会提起重视,如果将国学纳入考试,很可能加重学生负担,就变成另一种结果,需要应试,这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传播传统文化的效果。有可能出现要么边缘化,要么应试化的结果。高考制度不改革,其他的课程设置、教材改革价值甚微。“在这种情况下,呼吁要重视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不都是叶公好龙吗?”
评论员连海平也指出,与其让国学入高考,打造“应试国学”,不如让国学摆脱考分负担,尝试“快乐国学”,这可以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效果可能更佳。一方面是内容快乐化,尽量做到“悦读”,寓教于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触发学生兴趣。对于断裂百年的文化来说,“补课”不易,要有耐心,多做工作,不要一强调就想要与高考挂钩。
专家们建议,不应以文言文字词解释等传统形式考查,应关注考生如何消化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素养和思想韬略。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