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给飞机、汽车配上导航系统一样,一套专门应用于眼科的数字导航系统引领白内障手术进入了‘智能无刀’时代。它可自动提供患者的角膜弧度K值与屈光状态、同步定位散光轴度,记录角膜缘及角膜反射位置,计算人工晶体度数并对手术进行规划包括手术切口部位及散光人工晶体的植入位置。”瑞东医院太学眼科中心专家林丕容教授介绍道。近日国内首发智能导航的无刀飞秒白内障手术已顺利完成。
“此套智能导航系统除了替代眼科医生的大部分手工操作外,对使用高端多焦点、散光晶体患者的术后视力,起到了犹如锦上添花的显著助力作用,患者术后可以获得最佳视力。”眼科主任李俊解释道,“在操作过程中,智能导航系统联机飞秒激光(LenSx)和手术显微镜进行实时同步‘动态追踪定位’影像导引,让医生精确掌握角膜切口、散光角度及人工晶体的详细位置,进一步强化手术安全及术后效果,使手术质量更臻于完美。”
所谓无刀飞秒激光,即手术全程摆脱传统手术刀的束缚,关键步骤手术切口制作、环形撕囊以及分解晶状体核块通过飞秒激光完成。副主任医师廖华萍进行现场演示后解说道,飞秒激光过程通过3D影像定位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使得手术切口制作更精准、闭合更紧密,环形撕囊更圆、更居中、更光滑,且可通过不同模式,利用激光进行劈核、分解晶状体,大大减少后续步骤中所需的超声波能量,降低角膜水肿等并发症的几率,术后恢复更加迅速,术后视力更为稳定。“可以说,‘自动化’手术给患者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体验,‘不动刀’的手术让患者不再感到害怕,整个手术过程变得更安全、更精确、更舒适。”廖华萍说。
此外,目前新型的五合一多功能人工晶体,可解决白内障、近视、远视、散光以及老花问题,患者术后大多无需依赖眼镜。该晶体为非球面设计,能有效克服像差问题,提升对比敏感度,有助夜间视力,让视觉质量更佳。
“现在对视力有高要求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司机、主持人、摄影师、会计师、记者等‘费眼’人群。”瑞东医院太学眼科中心吴玉伟博士指出,白内障手术从复明手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屈光手术,注重“恢复自然、年轻态的视觉”。飞秒技术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为大家提供了一种高标准的选择。“就好像是电视机,如果说以前你只能买到‘标清’,那么现在,你可以为自己选择‘高清’图像了。”
吴玉伟也提醒大家:白内障患者应跟医师讨论手术时机,而不是误传的等成熟后再手术。白内障若拖延过久,增厚的晶状体可能导致继发性青光眼及其他眼疾,产生不可逆的视力损害,最终可能导致失明,只有及时、适当的施行手术才能减少这些风险的发生。
【专家简介】
林丕容:太学眼科集团总院长医师、教授
中国台湾地区引进激光视力矫正技术的先驱之一,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飞秒激光与LASIK准分子视力矫正手术、激光屈光手术及白内障手术。同时也经常受邀参与国际性医学会议,以及往返两岸三地进行演讲授课,致力于推动眼科医学与技术的发展。
李俊:复旦大学眼科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专长:眼病(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视网膜疾病等)和视光疾病(近视、老花、散光、弱视、远视等)的预防、诊治。
吴玉伟:眼科学博士
中华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眼科专业20年,先后在卫生部门眼视光中心和WHO合作机构印度ARAVIND眼科医院学习工作。
专业技术擅长:白内障手术以及角膜和眼表疾病、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屈光手术(飞秒激光和准分子激光)。拥有卫生部门颁发的准分子医师上岗资格证书。
廖华萍:上海交通大学眼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从事眼科临床诊疗20余年,主攻白内障、屈光不正及眼底病。
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ICL植入、激光治疗眼部疾病。对不同人工晶体及屈光手术方式的选择有独特见解,力求打造个性化治疗方案。
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黄浦区科委等多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近二十篇,参编、参译著作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