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庙镇鸽龙村,本市首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者黄胜伟的儿子黄希站在父亲坟头,深深地一鞠躬。两年前,黄胜伟捐献出两个肾脏,一个肝脏,挽救了当时在长征医院和中山医院等待器官移植救治的三名病人。黄希很欣慰,想到父亲的器官救回“三条人命”,亦觉很自豪。
黄胜伟的“壮举”为雨纷纷的清明增添了一丝温暖,但受传统观念影响,捐献器官者并不多。
器官捐献≠遗体捐献
说到器官捐献,很多人会联想到另一个词——遗体捐献。在大家的印象中,这两个词似乎可以画等号,但真正的答案却是“NO”。
器官捐献是指身故后将有用的器官捐献给器官衰竭的病人,用以挽救人的生命,角膜可以使人重见光明;而遗体捐献是指身故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中国从2003年即开始施行器官捐献志愿申请,但捐献者寥寥无几。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公民身后器官捐献率仅约0.6/100万人口,是世界上器官捐献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器官紧缺 推进困难
前不久,新华医院在崇明召开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每年中国有100万人在做肾透析,同时还有30万人死于肝功能衰竭。尽管每年有1万中国人接受器官移植手术,这个数字也仅次于美国,但较之中国人体器官捐献150万的需求量,依旧杯水车薪。一边是器官紧缺,另一边却是推进困难。尤其是上海,由于器官捐献工作起步较晚,自2013年底实现零的突破以来,至今仅完成75例。
突破瓶颈 需要宣传
有关专家建议,必须加强器官捐献的宣传工作,动员工作应提前介入。台湾的器官捐献工作就做得比较好。当地每一位公民考驾照填写体检资料时,都会就“万一发生车祸,是否愿意捐献器官”作出选择,这一点值得借鉴。
同时,还有专家建议,应将遗体捐献与器官捐献工作“绑定”。如果能做好宣传、提前介入,相信会有更多遗体捐献者愿意在递交遗体捐献申请的同时,提出器官捐献申请。
黄希长期患有尿毒症,当年黄胜伟希望将肾移植给儿子,但由于血型不相容而未能如愿。当时医务人员的一句“可惜了,许多像黄希这样的病人,只要有器官,就能救上一命”触动了黄胜伟的家人,他们联想到黄希等待肾源时的焦急,毅然决定捐出黄胜伟的两个肾脏和一个肝脏给急需救治的病人。
温暖的故事会有温暖的结局,在黄胜伟捐献器官后的次月,38岁的外来务工人员王先生在遭遇车祸脑死后,其家属捐出了他的1个肝脏和1个肾脏,黄希找到了匹配的肾源,接受了肾脏移植手术,这也是上海市实现的第二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
通讯员 杜烨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