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第一个“吃螃蟹”
3月12日是被“英国加入亚投行”刷屏的一天。对于英国成为首个宣布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大国,首相卡梅伦说,出于国家利益,会有一些时候英国选择不同于美国的路径。财政大臣奥斯本表示,英国第一个“吃螃蟹”,是要体现“存在感”。
正是奥斯本不顾外交官们“加入亚投行可能疏远与盟友关系”的强烈反对,说服了首相和国防官员。他的理由是,英国加入亚投行带来的商业利益将超过可能引发的“外交骚动”。
英国《金融时报》披露,奥斯本曾告诉中国官员,在3月17日前英国不会宣布提交申请。但其他欧洲国家在听到英国将加入亚投行的风声后马上竞相效仿,英国据此认为还是提前5天宣布为好。但最终卢森堡比英国提早一天,于3月11日提交意向书,同时要求中国在两周内保密。
澳大利亚
走过坎坷“心路”
从断然回绝到高调加入,“经贸系”与“外交系”之争同样发生在澳大利亚。
去年10月,澳大利亚收到中国的亚投行邀请,但因为顾虑美国的态度予以拒绝。11月二十国集团峰会后,澳中关系升温,澳美关系降温,促成澳大利亚转向。
当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峰会上批评澳大利亚气候变化政策,中国领导人则在澳大利亚受到热烈欢迎,以“旋风式”外交显示出底气和自信。澳大利亚舆论一边倒认为应该加入亚投行,即便《澳大利亚人报》外交编辑、号称美国“最好朋友”的谢里丹也说加入亚投行是好事,理由是澳大利亚将获得更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增长。
再加上英法德意等国行动在先,澳大利亚终于消除分歧,高调宣布加入亚投行。
韩国
媒体频频“抢跑”
韩国各界对是否加入亚投行立场不同,总体而言支持声音占上风。一些媒体甚至急于“催促”政府加入,多家地方媒体连续两三次闹出乌龙,在政府还没正式宣布加入前就“抢跑”。
韩国之所以权衡良久,主要是受到美国阻力,在最重要的安全盟友美国和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之间艰难寻求平衡。随着欧洲国家相继加入,美国也软化立场,韩国压力骤轻,最终作出有利于自身的决定。
韩国宣布加入亚投行后,《中央日报》立即发表社论,称加入亚投行是正确决定,甚至颇为遗憾地表示,如果早点申请,可能会在亚投行份额分配或高层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韩国《朝鲜日报》说,加入亚投行是韩国获得参与亚洲基础设施项目的机会,也是参与朝鲜基础设施开发等扩大南北经济合作的机会。
韩梁 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