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抱团养老”一说,早有耳闻。在我看来,它凸显了社会及相关人群的某种焦虑与渴望。身边就有这样的事例:我身边的一群从事房产和建筑设计的同济毕业生,六七年前在嘉定某地块规划时说好专留一个养老项目,相约建成后共同居此养老,热了好一阵,现已偃旗息鼓。我工作系统的几位同事,退休后候鸟式的栖居于南方名胜之地,据说去试水者也不少,日子过得蛮舒坦。我去浙江安吉农家乐,好几次皆在小村里碰到群居在此操着沪语的养老者,一问,竟已多年。
挂在嘴边的,已然实践的,先期实验的,之后跟风的,抱团式养老已在民间萌发它的初态。从泛泛而得的信息来看,做成这件事情的关键好像绝对不是资金、地域、年龄或人数,而在心理。有的人光想不动,有的人想做而力不从心。我想过,一伙已经如愿安居的养老好友,住了若干年,突然老大走了(各种原因哦),这安然的局面还能维持下去吗?我还想过,平安生活20年后,已是80多岁的这伙好友,年皆老焉,掌控整个局面的能力能不弱化甚至消失?养老之路,是收官之路,各种主观、客观以及始料未及的变化,会是做这件事必然遇到的考验。所以,我说参与者心理的坚定执著,在整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
老,终将而至;老去,终将是孤独的。老而同行,又有几分快乐,那就是缘分中的幸福了。在目前的国情下,我赞赏“好友抱团养老”。只不过,它需要所有参与者付出大智慧与大勇气,因为它需要人生晚年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