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上海最受关注的新闻之一,当属地铁“凤爪女”事件:1月2日,一名衣着时尚的女子在地铁二号线车厢内吃泡椒凤爪,并将骨头残渣随意扔到地上,引发周围乘客不满。旁人好心提醒却引来该女子恶言相向,被骂“眼睛长在屁股上”。乘客将现场视频上传到网络,网友很快查出该女子是一名小提琴老师。
“凤爪女”事件与去年10月“男子地铁吐痰爆粗口”事件,有极其类似的事态演进轨迹——“有人在地铁出现不文明行为—乘客好心提醒反遭当事人辱骂—现场视频在网络热传—当事人个人信息被人肉搜索”。梳理这些地铁冲突的前因后果,孰是孰非一目了然。值得反思的是:地铁文明的底线要求为何屡遭挑战?
新版《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明确提出,“乘客应当自觉保持车站、车厢的文明卫生,不得在列车车厢内饮食、大声喧哗”。尽管这一规定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但在地铁这样的公共空间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并非很苛刻的要求。随地吐痰、啃食凤爪并乱扔垃圾,此类行为无论在哪个城市,应该都会遭到指责。
“凤爪女”也好,“吐痰哥”也罢,他们之所以成为千夫所指的“网络红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公然践踏一些文明准则,更因为在冲突事件中的恶劣态度犯了众怒。如果当事人因行为失当遭旁人批评后,能够知错就改,估计没有谁会刻意刁难。但现实是,“凤爪女”和“吐痰哥”不仅态度嚣张,甚至还对老年乘客出言不逊。
从网络舆情来看,以“凤爪女”为典型的不文明行为人,每次都会遭到网友齐声批评。这种旗帜鲜明的表态,充分体现了公众对社会公德、主流价值观的维护,值得每一个有不文明行为习惯的人警醒。那些看到不文明行为就及时劝阻的乘客,则是在用实际行动向低素质行为说“不”,呵护了一座城市的整洁与文明。
不过,必须提醒的是,无论是事件现场激烈的言语冲突、肢体冲撞,还是一些网友发起“人肉搜索”并详细公布当事人信息,都是不值得提倡的。用一种不文明行为来“教训”另一种不文明行为,不是法治社会应有的景象,而且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越界。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纠偏,还是应该在法治、理性的框架内进行。
同样,每次地铁冲突事件之后,都会有个别网友发出让当事人“滚出上海”的评论。这样的意气之言显然有失理性。社会各界关注这些事件的价值,不在于把某一个人“毁掉”,而在于重申文明的底线。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所有关注这些事件的人,都能在充分讨论中看清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哪些行为是值得鼓励的。以更理性的态度对待冲突,才能让整个社会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