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6年01月0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消失的女生
郁晶陶
  郁晶陶

  去年年末,女科学家体验了一把被围观的感觉。首先是屠呦呦赴瑞典领取诺贝尔奖,然后是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九名女学者获奖。

  女学者让人惊艳的同时,一份新鲜出炉的调查报告却揭示出女性学者在学术研究领域严重流失的现状。来自不同高校的几位研究者共同发起《国内学术机构性别问题调查问卷》,收到超过1600份有效问卷,涵盖数十所学术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学术职业水平提高,女性的比例越来越小。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性别比早已实现男女平衡,而到了教授阶层,男女比例失衡却显而易见。如果把学术研究的职业发展看作一个金字塔,那么在向上攀爬的过程中,更多的女生“消失”了。

  女性为什么会离开学术研究职业,是基于个人原因,还是存在某种影响因素?这次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女性受访者都感受到了性别歧视的存在,前三大来源是社会整体气氛、导师和同学。比如,有相当一部分男性导师有明显的性别偏好,认为男生工作能力更强、工作热情更高。女生很可能受到导师言行的影响,过低地评估自己,或者认为自己不适合从事学术研究。即使是在女教授中,也有接近四分之一认为男生更容易或更应该继续学术道路。

  清华大学教授颜宁也曾发出疑问:女科学家去哪儿了?根据她的观察,生物学界的性别失衡发生在博士毕业、博士后结束、独立事业开始的时期。这个时期往往与结婚生子重合。怀孕哺乳阶段,母亲不得不降低事业追求,而人生选择也从此开始分岔。这并不全然是女性的个人选择,目前的社会文化仍要求女性更重视家庭,法律政策对女性职业发展的支持也远远不够。

  从性别平等的伦理角度讲,无论是何种性别,都不应该被预先设定人生道路,而应有更多元化的人生选择,社会文化、法律政策也应摒弃性别标签,更好地保障个人的发展自由。女性选择事业,男性选择家庭,都是值得尊重的。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那么多优秀的女生没有继续从事学术研究,难道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
   第A1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8版:广告
做个文明乘客应是底线要求
赚钱不容易
消失的女生
尊重规律,才能走向“现代城市”
“化学汤”
防不胜防的口碑营销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消失的女生 2016-01-04 2 2016年01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