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障票房,电影人也是蛮拼的。岁末国产电影扎堆上映,各家使出浑身解数,试图拉拢人气。电影上映前前后后在互联网上做口碑维护,这已经成为业界普遍做法,比如说在公映前小范围试映,请知名人士刷好评,这是公众看得到的做法,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看不到的,比如通过水军刷分,制造虚假口碑,观众防不胜防。这还不算什么,还有更猛的,针对如潮般的差评,最近《恶棍天使》导演邓超在自己微博怒刷好评,这在互联网上引发了不少的争议。
邓超这部电影上映后外界的反应可谓两极分化,认为其搞笑的不少,当然持这种立场的人不少是他的粉丝,而评其为烂片的也非常多,聚集了大批文艺青年的豆瓣网对这部电影的评分还未超过四分。两种评价到底哪种更客观,这个问题本来不难回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影感受,但电影艺术发展至今,对于何为好片毕竟有一定的标准,不能因为有观众笑了就认定是好片。问题在于如今的电影属于快餐消费,那种严肃的影评对一般观众的影响越来越小,大家对一部电影的评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口碑维护显得极其重要,好电影未必有市场,而如果工作做到位,烂片反而可能赚得盆满钵满。
看看电影人的危机应对吧,面对各种差评,邓超不承认电影质量差,而是打悲情牌,将评分低归结为有人刻意抹黑,这种营销可谓深谙互联网思维:当下互联网营销渐成潮流,创意广告五花八门,水军、推手、粉丝,职业好评师、诚恳批评者,有支持者也有对手盘,鱼龙混杂,让人分不清是非,在这样的舆论生态下,设想一群假想敌,并打造悲情牌往往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粉丝们会买单,不明真相的围观者甚至也可能成为“自来水”,为当事人打抱不平,票房于是水涨船高。
当然,如果质量本来就不行,悲情牌很容易就会失效,唯一的变数在于粉丝,这一群体容易有非理性消费行为,如果没有粉丝的支持,可能只是一种“行为艺术”。邓超怒刷好评也是建立在粉丝经济的基础上,后者见不得偶像受委屈,于是上演粉丝拯救偶像的好戏,这样的现象,传统经济学恐怕解释不了。
烂片更需要营销,至于质量相对好的电影,在互联网这种舆论生态下,营销方似乎也无法独善其身。最近上映的《唐人街探案》受到不错的评价,然而前几天网上流传一张海报,其中就包括“恶棍终结者,影市强心针”的内容,很有业界良心的意思,虽然片方很快表态否认,但还是掀起不小的波澜。这无疑是一次失败的营销,其性质就如有人发起抵制《恶棍天使》,在舆论中这样的做法并不讨好。这则海报很快就被《恶棍天使》片方抓住,后者随即借势营销,声称“比赛可以第一,品格不可第二”,为了票房,有的人在装委屈,有的人在装正义,也是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