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九段这场“人机对弈”,已经被赋予各种诠释与解读。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诠释或表述,其核心都是人类在如何面对未来。而好莱坞科幻电影早就给予“人机大战”多重注解。
1902年乔治·梅里埃拍摄的《月球旅行记》,以及1968年库布里克所拍摄的《2001太空漫游》,这些电影中描绘的“未来”,在之后的若干年内,便梦想成真,或已无限逼近真实。而此次“AlphaGo”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的场景,也似乎在某些科幻片中有极其相似的呈现。科幻电影的核心绝非华丽的特效、震撼的电脑画面、其本质是科幻电影的内核:未来观。
今天,当我们站在2016的初始,当人工智能“AlphaGo”已经能够战胜人类顶尖的棋手,当中国票房已经突破440亿,当中国的GDP预计在不远的将来赶超美国,当整个人类即将开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未来时代”之际,我们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人,面对如此巨大的变革,又将呈现出如何的“未来”?
中国科幻电影虽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间有《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等昙花一现的作品。然而即便忽略其技术手段与拍摄技巧,这些作品所呈现的思想,充其量只是对于某种科学现象的表现与想象,鲜有对于未来真正的思考,更无从谈起“未来观”。
而“未来观”的缺失恰恰是中国科幻电影真正的软肋与命门,或许曾经我们可以假借预算不足,特效低劣来作为科幻电影孱弱的理由。然而,随着票房一路高歌猛进,华语电影的预算已无限接近好莱坞大片,这些曾经的客观局限,都将不再是瓶颈。
真正的问题又一次回到我们自身,我们的电影人如何感知“未来”,如何对待“未来”,如何理解“未来”,如何想象“未来”,又如何呈现出“未来”。这一系列的关于“未来”的问题终究是我们中国电影人、乃至我们这个民族需要思索的问题。
从整个世界电影的发展路径而言,真正展现出“未来观”的科幻片几乎都来自于美国、日本、欧洲等最为发达的国家与地区,而他们之间又因其自身文化与科学技术的不同带着鲜明的区域特色。以乔治·卢卡斯导演的《星球大战》为例,美国的科幻片,题材多样,但更偏好于宇宙为基础的命题;又如以押井守导演的《攻壳机动队》为例的日本科幻片,大多以动画电影的形态为主,题材通常也更关注于人工智能、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命题。再如,以邓肯·琼斯导演的《月球》为例,欧洲科幻片,通常更多的关注于人类在未来中的人性思考以及相关命题。
随着中国的GDP不断的攀升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必未来我们的科幻片一定会结合着自身的文化与科技背景呈现出独有的“未来观”,正如最近被热议的科幻小说《三体》,正是建立在一个民族原生的“未来观”基础上的科幻作品,才给世人一种惊艳。
不难看出,未来的中国科幻电影,只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未来观”,才能真正的走向“未来”。而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或许,也将是我们民族所将呈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