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春节,从瑞士洛桑传来喜讯: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的学生于航在第44届瑞士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荣获第一名,距上一次由中国选手获此殊荣已近30年!当天的微信朋友圈被这条消息刷了屏,上海舞蹈界为之欢欣鼓舞。
“罗马非一日建成。”洛桑折桂前,于航在业界已小有名气。从两年前的“第四届南非国际芭蕾舞比赛”中崭露头角、摘得少年组女子古典舞和现代舞两项金奖开始,到当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然后是去年的香港“迦南之星”国际芭蕾舞比赛和“第三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于航所到之处,女子青少年组别的所有金奖几乎无一旁落。在去年年末上戏舞蹈学校的毕业汇演中,于航演绎的“黑天鹅”给上海舞蹈界留下深刻印象,纷纷看好其发展前景,对她的洛桑之行也多了几许关注与期待。16岁的于航在压力下稳定发挥,不负众望,如愿以偿摘得桂冠,为她自己、为舞校、也为上海乃至中国舞蹈界圆了一个梦。
“学霸”胜在综合实力
在舞蹈学校的林美芳舞蹈工作室里,我见到了于航和她的老师林美芳。褪下美丽高雅的舞裙和足尖鞋,坐在我面前的于航看起来就是一个腼腆的邻家女孩,话音也是轻轻的,不确定的时候则侧过脸去羞怯地看一眼老师——好一个文静乖巧的“学霸”!我不禁好奇,在强手如林的舞蹈名镇洛桑,于航凭借什么摘到这枚含金量十足的冠军奖牌?
林美芳坦言:凭的是整体实力!瑞士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作为世界芭蕾舞巨星的发源地,也是全球最有潜力的芭蕾新秀的选材平台,它的比赛设置不同于一般舞蹈比赛:在半决赛中,古典变奏及现代舞规定剧目的现场展示只是其中一部分的考评内容,芭蕾基训课和现代舞基训课的随堂表现在评分中占有同样的比重。因此赛前的突击准备或扬长避短的尝试,在洛桑的赛场上几乎占不到什么便宜,因为人家看重的就是选手的综合素质,赛场不仅设在舞台上,还有课堂和排练厅;考查的舞段不仅兼顾慢板和快板、还包罗了中跳、大跳等各难度系数的动作;而坐镇观摩的评委们,正是昔日从这里获得良机的芭蕾新秀、现今名震一方的舞界权威。在他们犀利的目光下,哪怕很小的失误也纤毫毕现。与其说比的是临场发挥,倒不如说拼的是平日的课堂教学和训练状态,只是换了个地方呈现。据于航透露,洛桑比赛的强度还不如平时的课堂训练,尤其是前四天的半决赛,在她看来就像一场轻松的舞蹈夏令营。只要心态放平发挥正常,与日常状态不会有大的落差。
七年“磨剑”终出鞘
于航胜就胜在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历经大赛的稳定心态,用林美芳的话说,于航一是特别能吃苦,二是特别珍惜每一个历练的机会,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台下的“功”里,不仅指几年如一日的踏实训练,还包括和自己的每一个失误较劲,包括跟腱发炎仍咬牙坚持比赛,包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地挑战极致……这台下的“功”里,浸染的不光是于航的汗水,也融入老师的心血和舞校这一强大后盾的支持。对于“高徒满天下”的名师林美芳而言,虽然这次于航获奖只是她执教生涯中的诸多成就之一,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都能为她带来莫大的欣慰和快乐。“我的学生就像是我手中的一件雕塑作品,不过是流动着的雕塑!”这样的师生关系似乎更像亲人。
根据洛桑比赛的传统,获奖者可在久负盛名的66所合作舞蹈学校中选择最为心仪的学府进一步深造。针对“人才流失”说,林美芳报以自信一笑:“我们何不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也许随着我们的获奖学生越来越多,随着上海舞蹈人才蜚声国际,上海舞蹈学校有朝一日也可能成为获奖者首选的深造学府,我们期待那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