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以下称“在巴黎”)是一支脍炙人口的交响诗,曲中加用四个法国出租汽车的喇叭,此起彼伏,使人身临其境巴黎街道的喧嚣。多年来,“在巴黎”是人们最喜欢的美国音乐之一。但是最近有人认为,该曲最有名的部分——汽车喇叭吹奏错了!
问题是出在出租车喇叭究竟应该吹什么调式。美国密西根大学音乐学系在即将出版的格什温作品的评述版(以下称“评述版”)中提出了一个观点:1951年的经典的电影音乐,全世界音乐厅演出的“在巴黎”以及百老汇每周八场的舞台演出本都不符合格什温原来的意图。
观点的提出在音乐界引起了争议,还惊动了专门制造、出租模拟出租车喇叭的商家,因为他们的喇叭是专门为“在巴黎”量身定制并事先调好声音的。如果喇叭吹法变了,他们要考虑重新投资。据称,密西根大学“评述版”的主编克拉格2016年2月已开始和美国雷诺爱乐乐团合作,按照修改后的乐谱排练“在巴黎”。
克拉格着重研究了格什温的乐谱原稿,发现在吹喇叭用什么调式上有含糊不清的地方,格什温的原稿上配置了四只出租车喇叭,他分别用画圆圈的A、B、C、D来注明。这些画圈的字母被理解为“用那一个调式”来演奏,早在1945年,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的录音版本就是按照这样的理解来演奏的。而“评述版”认为,这里的A、B、C、D仅仅是格什温表示哪只喇叭要吹奏,跟调式无关。
克拉格提到,格什温1928年在巴黎亲自选购了出租车的喇叭,然后,格什温特别规定了喇叭应吹奏何种调式。克拉格的依据是,“维克多”公司1929年有一个“在巴黎”的录音,是在格什温本人的监督下完成的,可以假定当时用的就是格什温在巴黎买的喇叭。现在回听这部录音,喇叭声似乎更有气氛,更不规则,而且有各种调式:如降A大调,降B大调,D大调和A大调等。
克拉格希望通过格什温的后人寻找当初作曲家在巴黎买的喇叭,但看来已无法找到。他的“评述版”提出的新看法顿时招致不少反对: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乐团,各种录音的版本用的都是托斯卡尼尼指挥的调式。
“在巴黎”是纽约百老汇的一个久演不衰的舞台剧,该剧的音乐编辑罗勃费雪尔同意“评述版”的说法——A、B、C、D指的是喇叭,不是调式。但是他对是否一定要以1929年“维克多”的录音作为准则,来定义喇叭该吹什么调式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就是格什温当时也不一定对喇叭吹什么调式有确定的想法,不然的话,格什温一定会把他的意图明确地写在乐谱上的。
克拉格认为,从1929年“维克多”版的录音,到1945年托斯卡尼尼指挥的版本(这个版本七十年来被各个乐团所效法)之间的十几年间,“在巴黎”的演出中还有各种不同的喇叭吹法。不过从音乐研究的角度来看,他认为1929年的录音效果是最好的。他说格什温不仅是考虑到喇叭的音响效果,他还注重和声、韵律和出租车喇叭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