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3月1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已晚谭
六尺巷也要抢?
凌 河
  凌 河

  桐城西南宰相府中的六尺巷,本来有点名气,这两年来,又有两件事儿,使六尺巷名闻遐迩——一是前年的11月,王岐山同志低调去了一趟六尺巷;二是不久前的春晚之上,赵薇一曲《六尺巷》,唱响了高扬的旋律,六尺巷一夜之间,变得尽人皆知。

  据《桐城县志》说,清康熙年间文学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老家的人与邻居吴家因宅基问题起了争执,谁也不肯相让,张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出面“摆平”吴家。张英阅信后,挥毫写下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之,只好“让”,让三尺看看,即将垣墙拆让三尺。尚书一家的“让”,感动得吴家热泪盈眶,于是也将围墙后退三尺。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共六尺宽,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很长,这条宽六尺的巷子,从此村民可以自由通过,这就是名闻后世的“六尺巷”。

  赵薇那晚,唱的当然是桐城的六尺巷,据报道,春晚次日起,整个春节期间,“前往桐城争观六尺巷的游客爆满,以致窄窄的小巷被堵得水泄不通”,连六尺巷周边的小吃都被一扫而空——于是又据报道,因为这个火爆,“山东的聊城人不干了,争六尺巷到底应属谁家的帖子,一时间真是不少”!

  “聊城人”为什么“不干了”,桐城的六尺巷火了,与你又有何干?有关系的,而且还很直接,因为据说,在聊城也有一个六尺巷,而且也是“古已有之”——据“聊城人”说,他们的“六尺巷”,在水城东关大街东首路北,说的是清代开国状元聊城人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加封太子太保,授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家中也是因宅基纠纷,修书一封,送到京城,希望他能撑腰。傅大学士遂修一纸家书,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后面的故事,就雷同啦,也是家人见诗,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也是邻居知道后,深感不安,又让出三尺,于是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聊城人”还强调说,这傅以渐的后代,就是近现代名闻天下的一代学者、著名教育家傅斯年呢!

  难怪“聊城人不干了”,六尺巷的归属还是个大悬案,为什么只有你桐城一家火?所以一定要争一下,“抢”回来。其实对六尺巷有“主权主张”的,又何止聊城一地,江苏的泰州、河南的安阳、河北的霸县等等,据说全国已经声明有“六尺巷”的已有十五个地方!他们是否摩拳擦掌,是否愤愤不平,就只有天知道了——至少已经有山西人士,引经据典,从明清笔记中找到“记载”,说是明代晋地榆社举人李锦袭,其公子与邻居争墙基不得,写信求助父亲。李锦袭回信一诗,道是“千里寄书只为墙,让他一步又何妨。含元殿上离离草,原辈风流诗味长”,比你们都要早呢!

  我不知道关于“六尺巷”的烽烟,会不会遍燃四起。但近年以来,一个“抢”字,早已硝烟弥漫——明君清官的家乡要抢,奸臣权相的故地也要抢;确有其人的要抢,妖魔鬼怪的“故里”也要抢;流芳百世的古人要抢,遗臭万年的反角,他的“出生地”“祖居处”也要抢。这样看起来,一个“六尺巷”的争抢,如果真的“打起来”,就不算怎么地荒诞啦——只是那句“让他三尺又何妨”,当今年代,是没有人再记得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民资讯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互动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基金纵横/汇市金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金融城周报/上海物业
   第B08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家装专版
   第C06版:文娱台历/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城市发展要倡导“可持续+”
六尺巷也要抢?
不可辩论
我笨,就是你碾压我的理由吗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2六尺巷也要抢? 2016-03-19 2 2016年03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