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段比亚迪轿车撞飞违法变道的大众轿车视频在网上热传。
这段视频里,一辆大众轿车从左到右,连续违法变道。在靠近最右侧车道时,甚至在一辆大货车和一辆比亚迪轿车各自直线行驶,略微错开的狭小空间中,再次违法实线变道,硬挤进来,结果与比亚迪轿车相撞,当场翻滚,四脚朝天躺在路上。看了这段视频,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大众车司机应负全责。
但有法律专家指出,比亚迪车司机看到别人连续违法,明知交通事故即将发生,为何不减速不避让,是否涉嫌故意制造交通事故?接着又有信息传出:比亚迪司机此前6次故意碰撞违反交通规则的司机。已经处理完此次交通事故的当地警方不得不再次介入调查。连央视都关注上了这起显得鸡零狗碎的交通事故。
事情还没有完。接着又爆出,比亚迪司机并没有过6次故意碰撞的经历,而是某“俱乐部”在借机炒作获利。事情还会有什么逆转,不得而知。
一起简单,甚至有可以帮助人“眼见为实”视频存在的交通事故,演变得如此扑朔迷离,可见要掌握完整真相是何等困难。而事实的不完整,让明快的法律规定也显得莫衷一是。
要公正判断、处理这起交通事故,首先要查明事实真相。而要查明事实真相,离不开揭开更多事实,也离不开逻辑推理、判断,更离不开相互辩难。但这恰恰是韩非子非常反对的。
韩非子为什么反对辩论?他认为,之所以产生辩论,是因为君王不明智。而在君王智慧超群的国度,君王的命令最为尊贵,法律是处理各种事务的最高准则。除了君王的命令,没有第二种言论值得听取,除了法律,没有第二种行事准则。所以言论和行事如果不合乎法律,就必须禁止。
堂哉皇哉,斯言。在韩非子眼里,国家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君王居于大脑,负责指挥全体,全体必须服从听命于大脑,因此除了嘴巴,手或耳朵没有讲话的资格。
但把国家作“身体化”理解是有问题的。首先,个体的认知能力极其有限,以上述简单的交通事故为例,除了先知先觉的“上帝”,恐怕没有哪个人一开始就能准确判定到底是怎么回事;随着事件真相一层层揭开,几乎所有人的认知角度都在发生变化,都在不约而同放弃自己的固有看法。如果承认个体认知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那么韩非子所设想的如人的大脑式的那种明君,实际是一种虚构。
其次,认知是一个相互启发,相互发明的过程。但韩非子非常反对这一点。他认为,君王本来应该一言九鼎,说一不二,只不过在乱世里,君主下了命令,平民百姓却用学术研究的名义加以反对;官府颁布了法律,而平民百姓却在私人行为上加以违反。这样一来,君主反而放弃法令,去尊崇那些学者的智慧和行为,这就是世上有那么多人热衷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原因。据此,韩非子非常反对百家争鸣,秦灭六国后搞“焚书坑儒”统一思想,其源于此。
在春秋战国时代,国家很小,政务相对简单,对政务等的判断相对要容易一些,韩非子反对辩论,不是全无道理。但随着秦统一天下,事务层出不穷,仍然实行法家式独断专行,没有商谈余地,其结果一错再错,二世而亡。后世政务更为复杂,连一起小小的交通事故都可以闹到山重水复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让所有相关者平等参与事件的甄别、判断、研究,以求公正解决,显得更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