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3月1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师”拜师 艺无止境
周建国
  ◆ 周建国

  艺无止境,此话不虚。去年刚刚被评为“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的沈文华,传来了拜师的消息。

  沈文华,也许你不认识,但在工艺美术圈内早已声名鹊起。他首创薄刻石雕艺术,凡壶、杯、瓶、碗、盘、盆等,大不盈掌,皆壁薄似蛋壳,透若冰晶,人称“海上薄壶”。

  高手往往在民间。沈文华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人家,他排行老九,上有五哥三姊。从小就性格内向,好静不好动。别人家的男孩子正在马路上或弄堂里打弹子、顶橄榄核、刮香烟牌子时,他却宅在家里写写画画。在内蒙工作的大哥回沪时给他带来几块漂亮的内蒙古巴林石,他便对石头发生了兴趣,开始学刻印章了。巴林石属叶腊石类,其硬度在2~3之间,除寿山、青田、昌化外,为我国第四大著名印章石材。玩着玩着,1979年于上海市大同中学毕业,1980年被招工进了中华食品店(后并入上海冠生园),分配学做西点,为蛋糕裱花。

  1985年,他去市工人文化宫参观一个工艺美术品展览,看到用印章石雕刻的一套小茶壶、小茶杯时,喜欢莫名,脚便挪不动了。一边盯着看,一边心里想,我一定要学会刻这种石壶!回家后就拿出巴林石,用了十几个晚上,雕刻出了他艺术生涯中第一把石壶。此壶的高宽不足2.5厘米,能蓄水,又能从壶嘴倒出。他欣喜万分,从此便一发不可收了。

  雕刻石壶一般皆仿紫砂陶壶的形制,刻成的石壶大都敦厚古朴、丰腴简括。沈文华却不走寻常路,另辟蹊径,将精美的西洋壶按比例缩至核桃大小,外观玲珑精巧,华丽润泽。又用数年功夫将薄胎瓷感引入石壶,使器壁越雕越薄,从0.5毫米攻到0.1毫米。材质大都取巴林或昌化冻石,制成后的壶、杯、瓶、碗、盘、盆等,便越发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煞是可爱了。于是,引得境内外爱好者纷至沓来,上门求购,高价收藏。

  梅花香自苦寒来。自1990年后,沈文华的作品在上海首届、二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上海艺术节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上海东方奇石博览会,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上海旅游节民间工艺绝技展,名人名作艺术展,首届、二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上屡屡获奖。1993年他加入了“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2000年又加入了“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从而结识了更多的能工巧匠。他虚怀若谷,学同行的长处,来完善自己的艺术。终于,他的《薄胎冰壶系列》作品于2015年为他赢得了“大师”的称号。

  自去年荣获“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后,沈文华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了,把所有荣誉统统卸下,轻装上阵,开始了艺术上又一次起程。此次,沈文华要拜的老师是2000年就获得“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刘硕识先生。刘先生擅长刻砚、刻竹及薄意雕等,他长于别人之处的,是在创作中创意无穷,往往因材施艺,凡料俗材,一经他手,便生气勃勃,化平凡为神奇了。刘先生对沈文华的请求,起初婉拒,但见他“程门立雪”之志越发弥坚,出于爱才惜才之心,遂含笑首肯。我们坚信,在刘师的指导下,沈文华必将又有所突破,会有更为精湛的作品面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民资讯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互动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基金纵横/汇市金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金融城周报/上海物业
   第B08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家装专版
   第C06版:文娱台历/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大师”拜师 艺无止境
珍稀三镶银红珊瑚筷
离巢高飞那一刻
泥苑芬芳入紫瓯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C07“大师”拜师 艺无止境 2016-03-19 2 2016年03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