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防治与肾功能保护
腹透新增患者的年龄分布主要是5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年龄特点反映了腹透患者的原发病构成里少不了常见慢性病的身影,根据本市的统计数据,腹透适应症目前以肾小球肾炎为主,占据了41%,但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占据第二位的是糖尿病肾病,近5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占据19.7%;排在第三位的是高血压肾损害,其他的常见原发病依次为梗阻性肾病、多囊肾等。倪兆慧教授指出,糖尿病的防治尤需重视。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严格控制,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肾脏是最多见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人体重大脏器。
居家腹透便于自我管理
腹膜透析(腹透)是治疗急、慢性肾衰竭的主要肾脏替代方法之一。倪兆慧教授分析,与血液透析相比,腹透具有对免疫系统的干扰相对少、失血少、透析低血压发生率低、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机会少以及医疗费用明显降低等优点,尤其是可以居家进行透析,不占用过多的医疗资源,方便患者开展疾病自我管理,肾衰竭患者的救治率得以大幅提高。除了腹腔有重要脏器手术史、有严重腹腔粘连、局部皮肤感染不愈、视力不好无法进行腹透操作者外,均可进行腹透治疗。
随访复查坚持严格规范
居家腹透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再去医院了,和血透一样,腹透也有严格规范的随访管理方法和程序。仁济医院腹透中心要求腹透病人一个月一次随访,自我管理良好的病人也要做到每三个月随访一次。倪兆慧教授介绍,仁济医院腹透中心至今共治疗腹透患者1455例,目前仍在长期随访的患者501人。最长随访记录是21年,患者生活节律正常,生活质量稳定,年龄最大的腹透患者今年已101岁。随着人们对腹透的期望不断提高,推进腹膜透析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提高腹透质量、不断提高腹透技术的重要环节。
倪兆慧教授强调,腹透效果好不好,能不能避免并发症,发现了异常能不能早期干预,完全有赖于规范的管理和随访。在仁济医院腹透中心,有专门的医护团队对腹透初治患者进行操作培训,详细告知他们如何在家里进行规范的透析操作,如何消毒、如何接管、如何观察腹水、如何发现异常情况、何时需要到医院复查等。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营养不良、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贫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心脑血管疾病等尿毒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日益增长的急慢性肾衰竭患者群体与有限的医疗资源之间存在着矛盾,而现代腹透技术能够缓解和满足需求。本市腹膜透析质量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治疗持续时间逐年增加,退出率逐年降低。截至2015年,本市腹透中心已发展到56家。 魏立 图 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