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美国民主党大会上,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正式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身份压轴亮相时,那一袭白衣白裤选得真是用心良苦。白色,既能聚焦视线、烘托身份,也能彰显“一世清白”、“两袖清风”。
偏偏天不遂人愿,随着本届总统选举挺进驴象对决阶段,这位想要以“白”示人的老牌政客和她那位曾问鼎白宫的丈夫比尔·克林顿一道,再度身陷黑漆漆的克林顿基金会丑闻之中。捐款才能见到世界头号大国国务卿、捐款就能给人谋份公差、捐款甚至能让美国政府把事关国家安全的铀资源拱手让给“死对头”俄罗斯——这些围绕着钱与权的“黑幕”令人瞠目结舌。
如此种种,对可能重返白宫的“美国头号权力夫妻”而言,怎是一句“我没干”就能搪塞?更何况,选战不歇,爆料不停。
朋友圈连普京都“圈”?
2005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加拿大矿业大亨古斯塔同乘私人飞机前往哈萨克斯坦,面见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几天后,古斯塔名下一家公司就获批入股由哈萨克国家原子能公司控制的三家铀矿。
随后数年,几番并购、倒手下来,公司易主、改名一号铀业公司,总部设在加拿大,但手下矿产从哈萨克斯坦、非洲一路拓展到美国境内。2009年6月,趁着公司股价暴跌,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一家全资子公司成功拿下一号铀业公司17%股份,不到一年内加快动作——这一回,倘若顺利,俄方股份将达到控股的51%,就看美国政府肯不肯开绿灯。
按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必须从国家安全角度审视事关美国企业或资产的投资行为能否过关。数据显示,美国五分之一发电量来自核电站,但只能生产五分之一自己所需的铀,而且美国境内大多数核电站的铀储备只够18个月到36个月。然而,华盛顿方面居然放行俄方控股一号铀业。俄国家原子能公司借壳抓紧全球铀脉。
面对质询,克林顿基金会起初坚称,曾收受一号铀业公司加拿大籍总裁特尔弗捐款不足25万美元。但《纽约时报》随后披露,2009年至2012年,特尔弗辗转通过其家族基金会向克林顿基金会捐款四笔、总计235万美元。更令人咋舌的是,就在俄方公布控股一号铀业意向后没几天,克林顿本人就应俄罗斯一家与政府关系深厚的投行邀请做了一次小范围演讲,酬金达50万美元,算他拿过的最高出场费之一。据俄罗斯媒体报道,普京曾为这次演讲私下致谢克林顿。这家俄罗斯投行同年还向一号铀业公司前东家古斯塔一位美国朋友名下的慈善组织捐资不菲。
针对媒体质疑、反对者呛声,克林顿夫妇的心腹和捍卫者不断反驳,又没有证据显示美国前总统和时任国务卿这对夫妻档究竟在一号铀业并购案中施加过任何影响力。但克氏阵营无法回应的质疑在于:您二位在政界摸爬滚打几十年,还身居敏感要职,难道不应该比任何人都懂得“回避”之理吗?
外国政府重金游说?
“如果你去到一个国家、会见其领导人,一周、两周或三周后总统先生(克林顿)也去了那个国家募款,对方承诺出钱,但没人知情,这算不算利益冲突?”希拉里继任者、时任参议员约翰·克里曾在针对提名希拉里出任国务卿的听证会上提问。
尽管风头无两,克林顿基金会一直对巨额捐款来源讳莫如深。直到希拉里出任国务卿前夕,才首度公布一批捐款者名单。名单上,外国政府堪称捐款大户。比如,沙特阿拉伯政府捐款额就属于1000万美元至2500万美元之间的量级。另据《华盛顿邮报》调查,在对克林顿基金会超过100万美元额度的捐款中,三分之一来自外国。捐款方面不仅有澳大利亚、挪威、德国、英国等西方盟国政府,也有科威特、卡塔尔这种与美国“关系复杂”的政府。
据说奥巴马政府曾与希拉里约法三章,规避可能由克林顿基金会带来的利益冲突。但约法三章似乎没派上什么用场,新一轮爆料主要集中于希拉里2009年至2013年初任国务卿期间与克林顿基金会扯不清的“黑历史”。据美联社披露,2009年至2011年间,曾接受希拉里接见的16名外国外交人士曾以各种名义向克林顿基金会捐款,总计高达170万美元。
2010年,被美国拿人权说事的阿尔及利亚政府在华盛顿狠砸银子搞游说。其间,正好海地地震,阿政府随即向克林顿基金会捐款50万美元赈灾。但基金会工作人员日后方才承认,当时并未按照约法三章向国务院申报。
从普通美国选民视角来看,一个人当过总统,配偶又从参议员干到国务卿、甚至两度竞逐白宫,始终站在美国政治权力中心,而其名下基金会却大大方方拿着来自外国政府、企业的巨额捐款,难道没问题?难道不该管?无论白宫还是国会山,乃至美国各级政府,避免利益冲突恰是美国体制一系列反腐规则的关键词。美国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公务人员及政治候选人接受外国政府或个人的款项。但美国人很担心,通过克林顿基金会这一纽带,克林顿夫妇早为外国捐款者“行了方便”。
比总统还要总统?
前不久,克林顿向基金会工作人员表态,倘若希拉里赢得总统选举,他不得不退出基金会。如果说总统职位是克林顿政治权力巅峰,克林顿基金会则将其声望与影响力推向新高度。前者手握行政分支最高权力,后者凭借一张国内、国际通行的个人名片,在政、商、文娱等各大圈子长袖善舞,以慈善之名集结成庞大朋友圈和资源。
盘点美国政治家族,克氏夫妻档独树一帜,一路肩并肩、背靠背从政治白丁闯成政治大佬。1993年1月就职时,克林顿成为美国首位二战后出生的总统,以及仅次于西奥多·罗斯福和约翰·肯尼迪的最年轻总统;2001年1月卸任时,他成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后首位坐满两任的民主党总统。在希拉里亲自下场拿下参议员席位同时,克林顿也不满足于出书、演讲、办总统图书馆这离任总统老三样。2001年,前脚出白宫,后脚转战克林顿基金会,这个于1997年为克林顿图书馆筹建而设的非营利组织从此翻新篇。
15年来,克林顿基金会已募集善款逾20亿美元,去年开支达2.23亿美元。从非洲、拉美到东南亚,从赈灾、扶贫、抗艾到气候变化,项目众多、曝光率高、数据漂亮,总结足够洋洋洒洒写上几大本。不仅如此,其麾下“克林顿全球倡议”论坛已办成“巅峰对话”,各路名人、精英以入场为荣。于克林顿夫妇而言,众星捧月之势,甚至可以说,连受制度和身份约束的总统角色也难以媲美。
2013年11月20日,卸任总统12载后,克林顿重回白宫,从奥巴马手中获颁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最高平民荣誉。参考奥巴马送上的赞美之词,这枚军功章至少一半来自他“后白宫时代”在亚洲海啸、卡特里娜飓风、海地地震等天灾人祸中的贡献——克林顿基金会为其立功。这一年,最亲密的战友希拉里从国务卿一职卸任,立即加入基金会董事会,直到2015年再度参选总统才退出。基金会全称一度改为“比尔、希拉里、切尔西·克林顿基金会”——嗯,没错,独生女切尔西也早在克林顿基金会及主要分支机构都占上一席之地了。
距白宫似已一步之遥,希拉里眼下更关心的,不是还能否“洗白”克林顿基金会,而是这一波丑闻会否成为竞选大路上的“拦路虎”。克林顿也心知肚明,退就退吧,克林顿基金会固然帮他确立了后白宫时代的“政绩”,希拉里当选总统可是前途更远大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