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王储萨勒曼是克林顿基金会的金主之一。他早在2005年就与“克林顿全球倡议”合作创立奖学金项目,截至2010年捐款累计超过3200万美元。然而,他2010年有一次想面见国务卿女士,起先得到的答复是“没档期”。2009年6月23日,班德去信,“巴林王储明天到周五在,想见她,我们的好朋友。”
时隔三个小时,阿贝丁回信,“他想从正式渠道周四或周五见她,我问过,她说暂时不想那两天安排事。她还说那两天可能要去纽约。”
6月25日,阿贝丁再回信,“明早10点,给巴林王储留出见她的机会。”
其间48小时,发生了什么?
看看“司法观察”披露的内容,类似“巧合”不胜枚举,难怪美国媒体和反对者会抨击希拉里任国务卿期间“玩得太开”。
据美联社披露,2009年至2011年间,154名与希拉里见面或通话的非公务人士中,巧合的是,其中85人曾以个人名义或企业名义向克林顿基金会捐款,累计达1.56亿美元。
2009年6月,又是一位“老朋友”,凯文·奥基夫去信希拉里,“凯文·康伦想给您和一位大主顾安排一场会面。”希拉里立即抄送阿贝丁,“你能帮忙安排吗?”阿贝丁立即回复,“马上办。”两位凯文,前者曾给克林顿基金会捐款10万至25万美元,后者在希拉里2008年竞选总统时筹募过10万美元。
捐钱似乎不仅能办事。对克林顿基金会捐款量级在50万到100万美元的“老朋友”吉尔·艾斯克尔去信希拉里,“我该找谁为杰奎琳·诺沃格拉茨安排个会面?我觉得她特棒,肯定能对你的工作帮上大忙。”希拉里抄送阿贝丁。最终,希拉里任命诺沃格拉茨进入国务院外交事务政策咨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