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无奈调侃,用在电信诈骗防范上也很契合——尽管宣传提醒已“铺天盖地”,但面对产业化发展的诈骗链条和紧扣受害者弱点的精准诈骗,上当者依然众多。
去年,上海市民被电信诈骗卷走15亿元血汗钱。近期更是接连发生几起学生被诈骗学费后心碎猝死、自责自杀的悲剧。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对于电信诈骗,除了被动防范,还能有哪些主动作为?民警又是如何狙击电信诈骗、挽回群众损失的?记者来到新诞生的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平台寻找答案。
冻结资金近8000万元
据统计,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平台自3月底试运行以来,已冻结涉案资金近8000万元,劝阻3.5万余人次免遭电信网络诈骗侵害。全市电信诈骗案件的发案数和既遂数都有明显下降。
上周,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在上海调研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也来到这里。郭声琨详细了解平台建设运行情况,感谢他们为保障群众财产安全作出的贡献,希望他们牢记群众利益、担起社会责任,齐心协力织牢织密反电信网络诈骗的“防护网”。
上周末,记者跨入设在刑警803总部的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一进门就被一面覆盖了大半墙面的电子屏吸引。黑底彩屏,15块分屏,屏幕上的数据和图表实时变化。
图表中,有既遂案件各种诈骗类型所占比例统计,有嫌疑人号码所涉电信运营商的比例统计,有涉案各商业银行数据的比例统计,还有各大银行冻结的赃款金额统计……记者看到,运营商中,虚拟运营商和400等特服号码占比最大,接近5成。被骗类型占比最大的,当属网络购物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只占了不到2%,但因为往往一次卷走被害人毕生积蓄,危害最重。
整个中心平台分为多个独立区域,除了统一接警和疑似被侵害人劝阻区域外,还有案件侦办、资金追查和金融机构入驻、运营商入驻等多个区域。几乎所有的主流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都在这里设置了“分支机构”,负责涉案资金的快速止付和冻结,三大运营商则负责对涉案电话号码的快速核查、定位、封停工作。
劝阻电话每天打500个
“你好,我这里是上海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你刚才是不是接了一个133开头的电话?注意,那是诈骗电话,千万不要相信。”
站在大厅里,通话声此起彼伏。除了接警员核实案情的对话,最多的声音就是这句几乎雷同的开场白。民警王真告诉记者,这样的提醒电话,他们每天要打近500个。
这些潜在被侵害人,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线索分析后,被警方确定为有可能成为电信诈骗团伙目标的市民。“有侦办案件中反映的线索,有技术部门通过技术模型筛选出的线索,也有少数是外省市公安机关提供的线索……”平台负责人、公安部打击电信诈骗特邀专家韦健告诉记者,号码不是一下子涌现出来的,而是不断发现,实时提醒。“一个号码跳出来,马上推送到劝阻民警电脑里,民警立刻拨打电话提醒,发现正在受到诈骗侵害的,立刻启动劝阻预案,线上线下联动紧急防阻市民转账。”
争分夺秒关注不间断
“这个电话有点问题。”上午9时50分,王真反复拨打的一个电话,一直处于占线状态,引起了他的警觉。
“已经通话半个多小时了,用闪信吧。”王真和同事决定用“霸屏”的闪信功能,向这位69岁的刘女士发出提醒——“[上海市公安局]您接到假冒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或银行客服等诈骗电话,切勿轻信,有疑问请拨打110咨询。”闪信的文字强制手机全屏显示,黑底白字,十分醒目,如果机主不按“确定”,将始终显示在屏幕上。
闪信发出,一切并没有结束。每隔几分钟,王真就再次拨打,但一直显示忙音。王真开始担忧并展开调查。一边查找刘女士亲人的联系方式,一边查询全市宾馆的入住信息,以防骗子把老人骗去宾馆,“一对一”电话教唆转账。所幸经过调查,各大宾馆都没有老人的入住信息。很快,老人子女的联系方式也被找到,可是两人都不接电话。王真不断拨打电话,同时让同事通知属地派出所上门。
争分夺秒中,老人儿子的电话终于接通。用最快的语速,王真讲明情况,让他马上想办法联系母亲。还是不能放松,因为那个电话还没有挂断。此时,已经过去了近3个小时。
中午12时,刘女士的儿子打来电话,母亲联系上了,但她矢口否认是在和骗子通话,说是在和亲戚聊天。对此,王真并不能确认真假,但他依然反复提醒:一定要随时注意老人的动向。
“这个电话,我们还会关注。”王真说。
民警上门竟吃闭门羹
王真同时处理的并不止这一桩。上午10时许,一条来自外地警方的线索被推送到电脑上。线索显示:最近破获的一起跨省电信诈骗案中,有一个潜在被害人“小英”是上海人。案子破了,但“小英”的信息很可能并不止被一个犯罪团伙掌握,及时提醒她防骗尤为重要。
经调查,“小英”真名蒋某,上海松江人。王真立刻拿起电话打给她。电话接通后,王真没说几句,电话就被挂断。对方表示知道了,“不会被骗”,并表示急着去父亲家,没空接电话。这引起了王真的疑虑。如此匆忙,又是去父亲家,会不会是去借钱的?再次拨打电话,对方已不再接听。
无奈之下,王真通过指挥中心紧急联系松江分局,让派出所民警赶到“小英”父亲家中做防范宣传,一旦发现异常,也可及时制止。民警立即上门,没想到,民警到了,“小英”却始终没有现身。难道她说了谎?王真迅速查询“小英”家庭住址,让民警兵分两路,一路守在父亲家,一路赶往“小英”家,以防万一。
“小英”果然就在自己家,但无论民警如何敲门,她一再表示“知道了,不会受骗,一切自己负责”,却始终不肯开门。此时,小英的父亲也已赶到,在他的帮助下,民警终于得以和“小英”面对面交流,进行了宣传教育。
了解事件结果后,王真判断“小英”仍有被骗风险,他在交班前把此事托付给了同事,让他们继续跟踪。
耍小聪明被口音出卖
说起劝阻防骗工作中的故事,每个民警都有一箩筐。民警小苑告诉记者,平时劝阻工作都是和被害人打交道,但今年8月,却发生了戏剧性的桥段,骗子竟然给反诈中心打来了电话。
“那天,我打电话给一个60多岁的潜在侵害对象,开始一直打不通,后来通了,还没听我说完就把电话挂了,再后来打一个,挂一个,要么就是不接。我觉得有问题,就开始找家属。”
小苑回忆,就在他查找老人联系人的时候,一个电话打了进来,从来电显示看,就是老人的电话,但一开口,却是一口南方普通话。“他说已经醒悟了,非常感谢提醒,肯定不会再上当受骗。”小苑回忆,当时他就起了疑心:老人是上海本地人,口音怎么这么奇怪。于是他让对方说句上海话听听,对方支吾了半天,把电话挂了。
显然,这是骗子用了改号软件,改成老人的电话号码打给民警,想要蒙混过关,让民警不再调查。没想到弄巧成拙,反倒让警方更加警觉。“我们加快调查速度,一边找老人家属,一边查询老人的宾馆入住信息,结果发现老人刚刚在奉贤一家宾馆开了房。”
中心紧急指派民警赶赴宾馆,老人却始终不肯开门。最终,在宾馆工作人员帮助下打开房门时,老人正要转账,真是千钧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