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上海市红十字会、市教育委员会、市卫生计生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互助基金20周年报告会”在大宁剧院举行。20年来,互助基金致力于本市中小学生和婴幼儿的健康保障服务,逐步打破了“城市与农村户籍”、“本市户籍与非本市户籍”,残障少儿、辍学学生、“外来媳妇”子女、民工学校学生等参保限制,已基本实现了本市0-18周岁常住少儿的全覆盖,截至目前参保人数已超过220万人,被家长们亲切地称为“生命绿卡”和“少年儿童的健康保护神”。
20年来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据了解,市少儿住院互助基金是年由市红十字会、市教育委员会、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90年代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未成年人的医疗费用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社会环境下,于1996年联合创建的公益性医疗保障互助基金。互助基金遵循“互助共济、结余滚存”的原则,由广大少儿家长每学年度缴纳一定费用,实行全市少年儿童住院和大病门诊医疗费用的统筹、风险共担。至8月31日,互助基金已运行了20年。
这些年来,互助基金不断提高对参保少儿的保障水平,将白血病、恶性肿瘤等大病专科门诊费、肝移植术治疗费、若干罕见病特异性药物费等都纳入支付范围。每人每学年最高累计报销限额从1996年的8万元提高至现在的20万元。互助基金承担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中少儿居保的住院医疗费用的结算(报销)职能。
为了纪念互助基金成立20周年,市红会、市教委、市卫计委联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委托复旦大学开展的20年绩效评估课题研究、20周年演讲报告会、互助基金发展研讨会等。
报告会以“回顾历史、发扬先进”为主题,分为“分享20周年”、“点赞20周年”、“祝福20周年”三个篇章,学生、家长、老师、医生、志愿者以及互助基金工作者通过小品、朗诵、舞蹈及其他才艺展示,回顾了互助基金20年的发展历史、取得的成效,一幕幕感人事迹,传递了社会正能量。会上还对2010—2014年互助基金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进行了表彰,对优秀案例、征文、公益广告语进行了颁奖。
新学年进一步扩大参保范围
2016学年互助基金的集中参保缴费工作于9月1日—30日进行,今年收费标准不变,仍为每人每学年80元,新生儿可在出生后的2个月内办理参保缴费手续;但参保范围略有扩大,拟将已参加当年度本市居保,父亲或母亲一方为上海户籍的非户籍0-5周岁散居婴幼儿,以及本市户籍在外省市、境外就读的18周岁以下在校学生,纳入参保范围。
报告会上,来自基层学校的代表分享了办理互助基金中的感人事例。洞泾学校的李娜老师在给学生们办理互助基金时,家庭困难的学生小明无论如何都不愿参加,李老师了解到他们家的难处,也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偷偷地垫上了80元为孩子参保。天有不测风云,在学期末,小明在校外活动时跌伤了锁骨,医疗费用超过了两万元。正当小明的家人苦恼之际,李老师将替孩子参保的消息告诉了他们,为他们在冬日里送上一股暖流。
在复旦中学,学校除了在日常学习中加强对学生疾病预防和健康安全的教育工作,也通过多项措施旨在使学生在思想上更清晰地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以及选择互助基金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做法,以使学生及家长切实受益。学校还通过网络、宣传板报、告家长书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及家长对住院互助基金的了解和重视程度,确保了每年参保率达到95%以上。学校还为118名西藏学生承担了全部参保费用,受到了家长的高度赞扬与肯定。
教师案例
心为学生所系
袁华英是上海市市南中学的保健教师,1988年进校至今,她已经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工作了28年。1996年,上海在全国首先创立了少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从那时起,袁华英便接手了学校该基金的管理工作。在她的努力下,市南学生的参保率从原来的56%上升到了现在98%,其中有10年一直保持100%。
上海设立少儿住院基金的初衷,是为患白血病学生的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对于白血病孩子家庭,袁华英也曾深深感受过他们的不幸。2004年,市南的一名学生高热不退,被瑞金医院确诊为白血病,袁老师通过班主任了解到该生的父亲因患关节炎长期卧床,家里靠母亲做交通协管员和钟点工来维持生活,是一个困难家庭。于是,她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出资为该生缴纳了参保的费用,并帮该学生向互助基金办申请了大病保险和经济补助。在学校师生为这名同学募捐时,她也积极参与,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这名学生不幸去世后,其母亲向学校写了一封表扬信,列举了袁老师的善举,学校这才获知了一切。
2002年起市南中学成立了初中鸿志班,专门招收区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原先鸿志班学生免去的费用只包括了书杂费、午餐费、校服费、体验费、各种素质教育活动费等,在袁老师的建议下,学校又免去了鸿志班学生的少儿住院互助基金参保费,惠及了七个班级,近200位学生。在每年学生参保时,袁老师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缴费形式做好各类报表,做到学生信息表和收费账目无差错。如果有学生不参保,她还会通过班主任去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图圆满解决。
袁老师说,参保虽然不能百分之百治愈重大疾病,但却可以让学生和家庭缓解经济压力,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希望。去年,高二鸿志班的一名学生在学农期间不慎骨折,经过诊断,治疗费用需要近万元。由于学生已经参保,袁老师立即为她办理相关手续。最终,学生家庭医药费的自费部分仅需承担三千多元,其余部分全由医保和住院互助基金承担。
看到住院基金在紧急时刻能给予学生家庭切实的帮助,袁老师欣慰地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值得的,她喜欢看到身边的学生们都绽放出灿烂的笑脸。
学校案例
互助精神助推师生成长
金山区亭新中学是上海开展红十字教育实践活动的优秀基层学校之一,多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红十字工作达标校,并连续多年获得区红十字会先进基层组织、区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区学校红十字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校长卫红云说,少儿住院互助基金不仅对学生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其互助精神更助推学校师生的健康成长。
卫红云介绍,受少儿住院互助基金的互助精神的感召,学校于2008年成立了“爱心基金”,旨在用“不是从父母那里要来的钱”帮助身边的小伙伴。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平时收集废纸、废塑料瓶等,每两周学校请物资回收站的人员来校回收,各班将卖废品的钱存入“爱心基金”。爱心基金一开始帮助的对象主要是身边的小伙伴,后来随着民政救助的规范和爱心基金的积累,2010年开始学校长期资助2位新疆维吾尔族小学生,每人每学期800元。同时还帮助过云南的4名小学生,以及为个别不愿意参保的学生家庭参保。
与此同时,为了帮助个别贫困学生穿上校服,学校开展校服募集活动。2009年起,学校在已毕业的学生中募集旧校服,2010年起在九年级毕业生中募集。校服数量多了,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也同时解决了转学来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校服问题。2012年起,学校与新疆喀什地区需要秋冬装的牧民学校联系,将募集的校服转赠给新疆的孩子。2013年起校服募集成了毕业典礼上的一项固定议程。
学校还以互助精神作为提升教师师德的抓手,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志愿者服务作为师德考核指标之一。具体项目包括:参与中华骨髓库;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包括为敬老院老人、为失独家庭、为小区、交通文明岗等服务; 参与学校志愿者服务,包括为少儿住院互助基金收费,为学习困难学生和校女子曲棍球队员义务免费补课等。
卫红云表示,红十字会通过少儿住院互助基金在学生中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学校则借此推进“六心”(爱心、恒心、齐心、好奇心、宽容心、感恩心)青春少年培育、志愿者服务、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健康教育等,博爱和互助已成为“创新奉献不停,博爱服务在心”的亭新精神的一部分。
“没有人要求我们做这些,可我们认为互助精神有利于培育‘爱心青春少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一直坚持着。”卫红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