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徐仁祯介绍,现在的白玉兰广场所在地,原先是一个棚户区,当时这里的居民,许多是港口码头的工人,因而人口密度也非常大。“一些动迁居民的生活条件之困难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几乎是不能想象的。在这里,如果拥有一个阁楼,基本上已经可算是‘配套生活设施’了,因为在上面可以洗澡。许多家庭,特别是一些孩子已经大了,结婚之后,洗澡都是靠一个房间内拉着帘子。晚上大小便都是用马桶,早上再到弄堂口倒掉。至于做饭就是在家门口搭个棚,生个煤炉。”
“当时居民希望动迁的心情是非常迫切的,他们不少都是当年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但是真的要动迁之前,还是有着很多的顾虑,特别是在动迁后期,周边的房价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上涨,如何做好他们的工作,就成为了我重点关注的问题。”徐仁祯说,“我当时就跟居民们表态,现在的旧改新政是一杆到底,希望居民们牢牢把握机遇,早签早得益,旧改征收工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希望居民争做旧改‘宣传员’,不听谣、不传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凝成一股绳的干劲,共同完成旧改动迁工作。”
“这里的动迁工作让我今生难忘,如果没有居民们的配合,今天这座浦西第一高楼就不可能拔地而起,”徐仁祯望着白玉兰广场说,“我算是一个‘老虹口’了,我对于虹口还是有着深厚的感情,无论是当年‘走走逛逛其他路,买卖请到四川路’的辉煌,还是现在虹口足球场地区龙之梦的繁荣,我都见证了。今天我更希望我们的北外滩能够被更多人了解。这里曾经是我工作过的地方,更是许多人童年的回忆,但我希望这里能够成为更多人了解虹口的一个‘窗口’,我也期待着当我们的下一代提起北外滩的时候,是充满自豪的。”
本报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