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记者随中国记协组织的采访团,赴台作绿建筑专题报道。此次活动由台湾中央通讯社承办,采访团行程7天,从台湾北部到南部,参观了不少经典绿建筑。
何谓绿建筑?
美国绿建筑协会院士、台湾绿领协会理事长陈重仁在座谈会上说:“说到绿建筑,多数人认为就是在建筑周围种些绿色植物,或者是在建筑中安装节能设施,这些理解都对,但很不全面。对普通百姓而言,理解绿建筑至少需要考量绿化、能源、水、低碳材料和舒适度五大要求。”
建筑,是供人居住的场所,和环境又有一定的联系。如何减少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减少对能源的巨大消耗,又让人健康、舒适,甚至诗意地居住,绿建筑提供了很好的样本和示范,指明了建筑、环境与人和谐共处的一种方向。
台湾地区对绿建筑的评估体系,归纳起来,有4个大项9个指标,即:生态(生物多样性、绿化量、基地保水);节能(日常节能);减废(二氧化碳减量、废弃物减量);健康(室内健康与环境、水资源、污水与垃圾改善)。评估后,根据其得分情况,由低到高分为5个等级:合格级、铜级、银级、黄金级和钻石级。此次参访的绿建筑,既有厂房、摩天大楼,又有图书馆、学校;级别从铜级到钻石级;地点从台北到屏东……让我们全方位感知了台湾地区绿建筑的现状和成果。
桃三研发中心:自动化智能绿建筑
台达电子桃园三厂暨研发中心(简称桃三研发中心),位于台湾桃园龟山工业区,整栋建筑于2011年12月落成启用,获得台湾绿建筑黄金级标章。这里,既是用于台达集团工业自动化与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研发的重镇,又是实践集团“环保、节能、爱地球”经营使命的场所,也是集团“自动化智能绿建筑”的应用实验场域。这栋大楼外表朴实简约,但里面所有的设置,完全体现了台达绿建筑的设计理念。从节能空调系统、电梯能源回收系统、LED照明系统,到雨水回收系统、可再生能源供电……它所产生的节能、节水、节电效果非常明显。据统计,相较台湾传统办公大楼,节电最高达53%,节水75%。整合台达节能产品及其运用,HVAC智慧空调系统节电53%,电梯节能运用节电37%,LED照明运用节电49%。
参访过程中,最令大陆记者感兴趣的是电梯能源回收。桃三研发中心在电梯上加装一个电能转化设备,将电梯上下运行时所产生的动能和势能转化为电能,并入电网后,再次投入电梯的使用,节电效果明显。此外,乘客如想搭乘电梯,只要一按按钮,节能监控系统检测到信息,马上就会指派离乘客最近的电梯到指定的层楼,这就大大提升了电梯运转效率。
节能、环保,还处处体现在细枝末节上。在桃三研发中心停车厂,据介绍,每天只开灯两小时,假如夜晚有员工开车进出,只需在进口按人工开关,然后计算好行车时间,比如从这头到那头只需两分钟,到时灯就会自动熄灭。为鼓励员工骑自行车上班,特意加盖浴室,可以让员工干净整洁地进入工作状态。
台达集团是台湾地区最大的绿建筑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广者之一。自2006年台达台南厂获全台第一个黄金级标章(2009年升为钻石级)后,已在全球打造了22栋绿建筑,其中包括上海研发大楼、四川杨家镇台达阳光小学(汶川地震灾区实地重建)、龙门乡台达阳光初级中学(雅安地震灾区)。这种执著于绿色环保的行为,源自于台达集团创办人暨荣誉董事长郑崇华的绿色情结和理念。他说:“我一直很喜欢花花草草,也许跟我小时候住在乡下有关。在我13岁离开家乡前,大自然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是我生活中不可分的一部分……我悠游在大自然之间,不能想象有一天人类的无知和愚蠢会破坏这样美好的环境,甚至可能让我们的后代子孙无立足之地。因此我一直很关心环保议题,尤其近年来节能减碳已经愈来愈迫切,我们台达无论是支持相关活动,或是本身开发的产品、使用的制程和厂房,也都秉持环保的理念。”他善用环保节能的优势来创造公司本身与产品的价值,同时借由这样的特质,让公司本身不断成长创新。
台北101:世界最高绿建筑
对于坐落在台北市信义区的台北101,我们耳熟能详。这座508米高,地上101层、地下5层的摩天大楼,既是台北的地标、旅游的景点、综合办公大楼,也是世界最高的绿建筑。整幢大楼采用双层帷幕玻璃,具有隔热和隔紫外线的功能。2013年,获得台湾绿建筑钻石级标章,而在此前的2011年,获得美国绿建筑协会颁发的LEED(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最高级别——白金级绿建筑国际认证,2016年更进一步拿下标准更高的LEEDv4营运维护类别白金级再确认。在大楼2011年首次申请认证的各项实施措施表格上,我看到其中一项:84%大楼使用者以公共交通方式通勤。要知道,当时这栋大楼,每天大概有两万人上下班进出,大楼管理者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向租户宣传、与租户沟通,以改变大家使用交通工具的习惯和方式。2015年4月,针对台北101租户进行通勤问卷调查,结果高于86%的租户乘坐大众交通工具。可见这项措施已深入人心。
在采访台湾绿建筑过程中,听得最多的便是雨水回收,台北101大楼也不例外。在34层楼以上,以8层楼为一个单位,每8层楼都有雨水回收的管线装置,把雨水收集完后汇集到地下五楼的大型储存室,经过回收过滤系统再重复利用,这些水可以浇灌户外所有的植物。
台北101,无论是进驻的公司,还是游客,数量庞大,每天留下的垃圾一定很多。那么,大楼管理者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在大楼地下5层,大陆记者采访团特意参观了资源回收和垃圾处理系统。在垃圾分类区域,有铁罐、铝罐、纸杯、塑料瓶、废电池等等,有一样东西引起了记者的兴趣,那就是雨伞。原来台湾地区多雨,多台风,和大陆比起来,一场大雨或台风,会损坏更多的雨伞,回收废旧雨伞也就成了题中之义。
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与自然环境相融相合
位于台北市北投公园内的台北图书馆北投分馆,是我所见到的最美的图书馆。它北邻北投溪,以木构造为主,周围林木葱葱,苍翠欲滴。远远看去,宛如一座高脚屋,又仿佛一座大树屋,也好似一艘大木船。这是台湾地区第一座钻石级绿建筑图书馆。
图书馆原先属于海砂屋,即使用劣质的海砂所建造的房子,由于海砂未经淡化,其中的氯盐引起混凝土中钢筋的严重腐蚀破坏,容易造成坍塌,遇到地震后更危险。旧馆拆除后,由台湾九典建筑事务所重新设计,于2006年建成并开放。新馆根据日光来定位:由于南面阳光强,所以办公室、机房、厕所建在南面;北侧光线柔和,加上溪流、大树等因素,把阅读区放在北面。图书馆之所以采用木结构,主要考虑降低建材使用量和生产耗能,以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图书馆总面积2100多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2层。图书馆内,整体建筑环绕着大片落地窗,书橱不超过1米,读者视线可越过书橱,向窗外眺望,书中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对应台湾绿建筑评估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北投分馆的实际运用。比如,生态多样性指标:分馆充分保留北投公园内多样性生态栖地与良好的绿地系统,于基地内种植原生植物、诱鸟诱虫植物等。为了降低维护成本,屋顶绿化,主要选择以耐和性植被和草坪,像松叶景天、时莲花、落地生根等。比如,绿化量指标:通过轻质生态屋顶有缓坡大草坪和多种景观植物,在馆内和馆外种植上百种植物,和大地连接成为网系统,吸收二氧化碳及减少酸雨对自然的影响。比如,基地保水指标:基地保水,是让地面尽量保持裸露土壤一样的渗水功能,北投分馆采用透水铺面技术,让地面雨水能很快导入地底。比如,日常节能指标:图书馆铺设落地窗户,便于采集自然光;同时,让自然风在室内对流,加快通风。屋顶设有太阳能光板发电。比如,水资源指标:利用屋顶缓坡大草坪,自然排水至雨水回收槽,经简易过滤再用于浇灌和冲厕。
在如此环境中阅读,令人格外神清气爽。
南投县内湖国民小学:充满野趣和灵性
沿着山道,行走在南投县鹿谷乡境内,可以看到一处胜景,山色空濛,或林岚缥缈,或斜风细雨之中,它总是悄然独立于山林深处。不明就里者以为来到了仙境,其实,它是一所学校——内湖国民小学。不过,假如能在此读书识字,了解人生,那是比进入仙境还要有幸。
这座小学在1999年“9·21”大地震中被毁,经过重建,变身成了全台湾最美的森林小学:几座木屋构成的教室,依托原形地貌,参差散落,高低有序;杉木、樟树等老树,还有新植的山樱、乌心石等本土性阔叶树,遍布校园;校舍间以中式连廊连接,校园以步道环绕;外观建筑包括美式桁架、雨淋板、尼泊尔塔楼……这是台湾最充满野趣和灵性的绿建筑。
学校基地原为“石公坪”,地下多石块,属于崩积层地质,重建时,大量使用挖方出土石块作地坪铺面与驳坎砌石,使得废弃物减量,并有效地以原地素材塑造地域风貌。为了体现小学校亲切质感的特性,避免建筑物分散缺乏整体感,新建的学校以环形配置达成视觉联系,配合低矮连续的檐廊,使学校具有一种紧密的联结,发散出一种亲切小巧的空间气氛。
对于重建学校,设计者一开始就站在制高点,“学习如何与危机共存,减轻对环境的负荷,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课题。重建的任务并非只是‘恢复’而已,而是必须增加更多的想象与激励人心的热情。”内湖国民小学就是想象的结晶、热情的产物。本案建筑师郭俊沛将建筑与教育融合在一起。他提出一个问题:“教育的形式为何?”假如学校不是以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课程为主体,不是以坐在教室上课为主要方式,那会变成什么样?他提出儿童要学习沟通,而沟通的第一步先要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而这远比那些莫名所以的竞争力来得更实际。认识环境,发挥其潜力,成了他设计这个方案的灵感和重点。想想看,当这些孩子来到内湖国民小学,从小身处大自然环境中,历经晨钟暮鼓,春夏秋冬,看尽风和日丽,电闪雷鸣,将来还会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后记
在全球变暖,环保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绿建筑推广是一个发展趋势。绿建筑在台湾地区开展已有20多年时间,而大陆比台湾起步晚了10年。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看到关于绿建筑的宣传和推广在台湾力度很大;有关绿建筑的观念,在民众渐入人心。台湾绿建筑发展协会秘书长许铭文在回答本报记者的提问时说:“对百姓的绿色教育非常重要,因此一些绿建筑的经典案例,常常被我们用来组织百姓参观学习,同时还有一些专门的训导老师做一些讲解和宣传推广。”这种做法,对大陆绿建筑的宣传、推广和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