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职业角色
这是一个占地约558平方米的“迷你城市”:市政厅、银行、律师事务所、超市、消防局……一应俱全,各占一个隔间。约80名六年级小学生紧张地站立等待着,有的指指点点,有的低声交头接耳,对这个不同寻常的学习环境进行自我调整。
对孩子们来说,一个小时后即将开始的活动好像一场大型而严肃的“过家家”:每名学生被分配一个职业身份,可能是记者、售货员或看门人;在对应职业的“隔间”里,每人要认真演绎自己的职业角色,直到最后一班于下午1时25分结束。
孩子们对这天的“游戏”期待已久,提前几个星期就开始在教室里准备:学习企业运营知识、熟悉普通工薪阶层上班生活、了解如何行使公民权利监督甚至管理政府、熟悉一座城市经济体系如何运转……
进入工作状态
10时45分,“迷你城市”启动运行。有些孩子以轻松休闲的方式开始第一项任务:拿上“银行卡”上街“买买买”:可能是蔬果、一杯咖啡或上律师事务所寻求法律咨询。大部分学生则进入“工作”状态:公司老板要通过数字银行系统给员工“发工资”;与城市能源企业和垃圾处理公司签订合同;向“顾客”提供商品服务等。
去年在赫尔辛基一所小学教六年级的莫娜·帕拉宁说,最兴奋的时刻是活动开始前“招聘面试”环节:她对前来“应聘”的学生提问,确保对方清楚第二天在“迷你城市”中扮演的角色、为这份“工作”做好准备。老师“面试”时一脸严肃,学生们事后纷纷表示有点被“吓到”。
家长们也很重视这次活动。“面试”当晚,一名女生家长特地发邮件向帕拉宁提出请求:孩子因病无法到校,但特别想应聘“市长”职位,不知老师能否通过电话“面试”?
创新社会实践
“我和我的城市”体验活动2010年开始试运行时,只有800名六年级学生参加,如今规模已扩展到每年4.5万名学生。整个学年,全国七成以上六年级学生必须参加。活动固定场所共8个,分布于芬兰不同城市。
这项活动由芬兰已有70年历史的非营利组织“经济信息办公室”主办,经费由芬兰教育与文化部、相关市政府、私人基金会和植入“迷你城市”背景的几家芬兰企业负担。
托米·阿拉科斯基是活动创始人,如今担任项目执行总监。他多年前就向“经济信息办公室”建议组织这种活动,但当时理事会成员认为这是个“疯狂的主意”,认为不可能在芬兰铺开。但阿拉科斯基没有轻易放弃。
阿拉科斯基的想法是:芬兰小学生社会实践不应仅限于走进大自然和城市观光,还应体验企业管理和普通上班族生活。最终他说服理事会推出“我和我的城市”项目,还取得政府支持。
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