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国际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欧洲观察
“恐怖小丑”背后的恐惧
齐旭
  一时间,“恐怖小丑”将“魔爪”从美国伸向了欧洲,英国、荷兰、瑞典都陆续出现了“恐怖小丑”的身影,似乎流传甚广的各类恐怖电影中的骇人小丑从银幕中走出,来到了现实生活中,引发欧洲民众恐慌。

  小丑并非自古以来就是个逗人愉快的角色,它一直有其阴暗面。据考证,现代小丑的两位鼻祖,英国“小丑之父”约瑟夫·格里马尔迪和法国小丑扮演者让-嘉斯帕·杜布拉,现实生活中都是粉白色假面掩饰下的“问题人物”。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恐怖形象示人的小丑接二连三登上荧幕,而它们的原型大概是七十年代美国连环杀手和强奸犯约翰·韦恩·加西。由于在慈善活动中装扮成小丑模样,加西被称为“杀人小丑”。伴随着这段时期有关小丑的负面电影的传播,单词“Coulrophobia”(小丑恐惧症)出现了。2008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调查了250名4至16岁的孩子,结果显示多数孩子不喜欢甚至害怕看到小丑照片。搞笑的小丑与面具背后的真实形象的强烈反差,正是小丑让人感觉毛骨悚然之处。

  如今,“杀人小丑”似乎又出现了。虽然,这一系列让警方头疼的“恐怖小丑”袭人事件经查大多只是恶作剧,但其造成的恐惧是真实的。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更是扩大了它的八卦范围和影响力,令人人自危。维基百科也迅速地在“小丑恐惧症”的条目下添上了“2016‘恐怖小丑’传染病”这个新内容。而一系列“恐怖小丑”袭击事件的受害者,不仅仅是被吓到的孩子、成年人,还有本分的职业小丑,甚至连麦当劳叔叔都表示近期得保持低调。因为开始有人向警方提问:“看到穿着小丑服装的人,我能开枪吗?”这令一些媒体不禁发表评论称,对“恐怖小丑”的恐惧或许是在拷贝人类历史上的塞勒姆女巫审判案,“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令上百名无辜女性蒙冤甚至丧命。为此,有媒体呼吁人们冷静下来,不要被这些“恐怖小丑”骗局惊吓到,是时候冷却这场小丑臆想症闹剧了。

  似乎人人都患上了被害妄想症,但其实谁也不能保证这些袭击事件永远都只是恶作剧。在已经成为恐怖分子“温床”的欧洲,民众害怕的不是恐怖小丑本身,而是面具背后的真实面孔。说不定哪一天,不法分子甚至是恐怖分子穿上小丑的服装,在万圣节到来的时候干一票。而到了那个时候,早已被没完没了的恐怖小丑闹剧耗尽了精力的警方,又该如何判断这究竟又是一次“狼来了”还是真的?

  但愿人们别让“恐怖小丑”的恶作剧演变成真正的恐怖。     本报记者 齐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保健/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人物·博览
   第B12版:社会/新民环球
加州旅游巴士撞卡车致13人死亡
火车司机职位 受英国人追捧
日本前自卫队员在公园内引爆自杀
身怀十大技能在澳最好找工作
“恐怖小丑”背后的恐惧
广告
新民晚报国际新闻A13“恐怖小丑”背后的恐惧 2016-10-24 2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