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的关键步骤。“惊天一吻”,有赖于载人航天的核心关键技术,同时也得益于风险管控的前置程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在做客央视《开讲啦》时,有科幻作家问他,“天宫二号”发射,不确定性挺大,万一失败了怎么办?杨宏的回答令人深思:载人航天是高风险的事业,设计之初、试验之初,就必须把风险找出来,也就是风险识别,风险控制。航天器发射之前,就要设想很多很多的故障模式,分门别类,一一列出,对每个模式都要制定对策。对策有没有效,还得在地面试验验证。最后,形成一本厚厚的“故障模式及对策”。
我不想“上天”,但是对空间站系统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特别有兴趣。据说,飞船在轨运行期间设计的故障模式有150种之多,如电源故障、舱内失压、着火、温度控制故障等,并且都有相应的对策。不过,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日常中涉及根本利益的决策,同样应慎之又慎。
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民意认可应该是它当然的逻辑起点,而民意是多元的,有时还是潜藏或是被遮蔽的,所以政策设计也应该有严格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程序,应该有故障模式解析、对策预测研究。这个“故障模式及对策”,关乎个体的生活品质,更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对社会故障模式设计的热切期待,是基于此起彼伏的舆论喧嚣。近年来网上不断飘荡着一些刺耳的“噪声”。段子顺口,却令人心里不安,是一种夸张的吐槽,不可采信,不过它传递的民意情绪,又不能不引起决策者的警惕。
比如高考改革吧。教育是民生根目录的头条,涉及千家万户。回头看看这些年高校招生政策的变化,疑似患了“多动症”,那些方案多大程度上尊重了民意?有关部门决策之前,应该都有调查研究,进一步加强科学的、到位的故障模式设计。
李克强总理前段时间在国务院常务会上提出,各级政府官员都要不断提高处理政务信息、感知群众冷暖和应变社会舆情的能力。过去,某个决策或项目出台,都有可行性研究,现在一般是精准的SWOT分析,即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的分析,然而,“劣势”与“威胁”的列举、分析,往往都是一带而过,或是一听而过。“发展是硬道理”的语境下,“劣势”往往成了“软道理”、“威胁”更是“没道理”,一些决策的“不可行性”就这样有意无意被放过了。我们现在强调的“问题导向”“用户思维”,常常也会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丢掉初心,匆匆过场,草草收场,所以问题、矛盾、风险都会接踵而至,而且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飞船升天需要故障模式设计以及对策,政策落地之前,同样要开启故障模式,尽可能减少社会震荡。我以为,防患未然,方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