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孤单 那么彷徨》,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也是一个作家的心灵史。赵瑜在书中坦呈自己青春期的内心成长,在诸多人生转折处思想的幽微嬗变,与众生及人间万物的精神交集。虽是长篇散文,却有着小说般的曲笔与表现空间,身体与精神的浓度和比例也刚刚好。全书分三部分:生活史,行走史,思想史。我看到那些苍茫世事中有光与无光的,残缺与疼痛的,在时隔多年之后,都被他酿制成为自己人生中的原浆酒酿,让人读出许多湿热的感动来。
“我沮丧地在地上坐了一会儿,一个人扶着车子站起来。然后,蹲在地上,一粒一粒将麦子收进口袋……这场雨淋湿了我整个青春……高中三年,我整整带了三年的麦子,无数次翻车,撒在路上。冬天时的艰辛更是难以描述。时间是怎样一天天翻页,一天天将我推向现在,现在想来都觉得遥远模糊。但,每次忆念起中学时代,我最想念的却仍然是带着麦子在路上的时光,那一路的风雨,让我懂得了生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陈述句,它充满了比喻。”一个少年开始用稚嫩双肩扛起生活,与生活艰难对峙的那种挫败感与痛感,被赵瑜历历再现。但他没有放任抒情,而只是让人想象,这种生活对予一个人内心的雕刻与塑造。那些质地丰富的孤单与彷徨,经由作家内心的辗转发酵,反倒成为他身上幽光四射的精神徽记。因为他“渐渐从一个单细胞价值观单一的偏执狂,而变得宽容”。
这本书让我感觉,一个好作家可以和万物交谈,与万物恋爱,深入它们的肌理与秘境。那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深邃情怀。他观察世界的方式,让我看到作家有他自己非常突然独立而强大,覆盖世俗的价值观。在殡仪馆里,“我看到的多是被世俗击打得只剩下平庸表情的人。他们屈服于任何一条戒律,更服从于任何一种价格,他们在小节上讨价还价,却丢失了人生最为丰硕的精神领地。是的,那众多被哀乐包围的面孔,让我联想到屈服、恐惧、庸常和失意。这个特殊的场地,它用一种特殊的背景音乐,画出了众人的精神特质。那么令人悲伤。”
赵瑜善于打捞凡俗庸常的生活中蕴藏的富有文学性的每一个点,他抓住的生活细节往往明心见性,意趣横生。比如《云彩记》中写到的“洱海传奇”,两个妇女为争两个客人坐自己家的船,奋不顾身的心智大比拼与捉襟见肘的道德感,令人喷饭,又心酸莫名。《海口三叠》里卖水果的老太太,“每一次看到我来了,便会把价格稍稍提高,她觉得我是一个外地人,不懂得本地的行情。我觉得这样真好,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帮助一个老人。”书里有个常用的句型是“这真好”,这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灵质地。作家自有他独立的精神维度与生活逻辑。这个维度与逻辑,超越庸常,不问世事。
散文,可能是最能见证一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好不好,与自己的相处好不好,以及他的人际怎么样的文体。因为从他的眼光看去,他所看到与感受到的一切都在折射着他的内心。散文如此暴露我们的内心质量。正如赵瑜所说,“真正的生活属于内心。”我在这本书写孤单与彷徨的书里,却品尝到了作家内心晾晒的诸多美味。于写作者而言,你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并不要紧,重要的,是它被叙述的样子。重要的,是你在内心感受到的它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