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缓解地面停车难,业委会打起了小区绿化的主意。护绿心切,赶快投了反对票,正思考如何进一步沟通,一张二维码飘进了信箱,原来有业主建起了微信群。
刚进群,讨论已经炸开了锅,有质疑目前车位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有贴出绿化条例的相关规定,也有提出立体车库、生态车位等建议。观点碰撞,不仅各抒己见,而且点名@群内的业委会成员,直言静候答复。
针锋相对,却也同心合意。这不,没几天话题拓了方向,哪个楼号口自行车乱停放、哪处消防通道被堵有隐患、哪家爱犬没系链惊扰他人……“随手拍”不文明现象,在群内发布、提醒、监督,还有热心邻居拟出行为公约和整改方案。
线上互动,推动线下行动。听说附近有小区遭窃,某个楼号的男主人们在群里倡议,自发组成一支巡逻志愿队。此外,寻找球友、分享育儿、交换闲置,群内还在筹划花园自助餐。有邻居感叹,多年形同陌路,“低头族”一朝“抬头见”!
犹记曾经的单位房、旧里弄,鲜有隐私可言,但互相亲近可信;后来搬进商品房、公寓楼,居住条件改善,但彼此疏远冷淡,就算对门的邻居,很多也不过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一次,曾被视为人际“冷漠症”导因之一的网络社交,却打破了防盗门的封锁。
业主群背后,是小区共治+自治的趋势。创新社会治理是市委“一号课题”,其中明确“深化居民自治机制”“凡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必须协商于民、协商为民”。“互联网+”时代,公开透明和协商成为必然,无论是主动组织还是被动接受。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将接受更多监督,居民、业主声音也有了更多出口。
不过,网络并非法外之地。虚拟平台,法律规章与公序良俗也应遵循,隐私保护更不容小觑。媒体曾报道,有业主在群内晒起外出旅游的行踪,被别有用心者瞄上闯了空门,业主群还是房产中介、广告推销眼热的“资源库”,别忘“设上门禁”及定期“清理门户”。
业主群,也是一种印证。工具总是冷的,惟愿交流之心常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