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试就“冃、冒、帽”三字进行穷源竟委,谨陈愚管。
《说文》这样解“冃”(mào,小篆,图一):“冃,小儿及蛮夷头衣也。从冂,二其饰也。” 头衣就是最初的帽子又称元服,元的本义指头,头的衣服也。头衣“冃”,状如现在用绑带围绕头部“二其饰”转几圈 ,外形成“冂”。有数款认定是甲文写法的“冃”(举一款,图二)如现代罩着的头套,两端还有带球结的飘带的羊头帽。少儿与夷狄用头衣冃不戴冠,古有冠笄一说,冠是后来缝纫出的泛指供贵族戴的帽子。男子20岁举行成年礼后,便可以戴冠结婚成家了;笄指笄礼,是女子15岁时举行盘发插簪的成年礼。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夷狄指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冒(小篆,图三。异体作冐),徐灏(清学者)云:“冒,即古帽字。冃之形略,故从目作冒。”冃为冒的先造字,但因为构形简略示义不明,增加“目”,以眼表示脸或头强调“冃”,面与首分别就是以目表示脸与头的字。因为眼是脸与头的最精彩与代表的感觉器官,将冃置于目上,以示“头衣”罩住头部露出眼睛之意。冒又为“帽”的先造字。冒引申繁衍了冒失、冒犯、冒出等义后,单一的帽子义,隶变楷化后增加甲文像布条下垂形的“巾”作边旁以专指“帽”,强调了帽的主要用料是布质的。
梳理“冃、冒、帽”,结论:“冃、冒”两字都是“帽”的先文。从形义讲冃是冒的本字,而冒又是“帽”的本字;读音同样,冒从目冃,冃亦声。帽从巾冒,冒亦声。
“冒”的“冃”下不封口,两短横与左右竖不触连,太多人误写作曰或日。《汉语大字典》“冃”构形的字有50多个,这些字都含帽子意。由于冃的正体形变,“冃之字”会与别的相似字“相撞”,使用者往往不能分辨。亦可抉隐索微,举“冑、胄、胃”为例:甲冑的“冑”,“由”下系“帽之冃”,冑是古代战士戴的头盔,甲冑即铠甲衣和头盔帽合称。汉字演绎史上肉字与月亮的月隶定后正体都作“月”,由同肉之月组合的“胄”,意为后代。《三国志·蜀志》:“将军帝室之胄。”现在将冑写成胄似乎已没人纠错了,查看百度,错误的“甲胄”一词有四百多万个,正确的“甲冑”仅七千多个。不过新版《辞海》还是分清头盔冑与后裔胄的。另外田和肉之月所组字系肠胃的“胃”。
“冃”字头的“冕”是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礼帽,从冃不从曰。“最”(小篆,图四),冃下取耳。取,从耳、又(手),手持割下敌方死者耳朵作战功依据。吾识定,以头上冃表示顶点,战功到顶即最。隶定讹变后正体“最”的冃已写成曰。
古代帽子主要有冠、冕、弁、巾帻、幞头、盔冑等大类,现代帽子的种类和款式不胜枚举。
帽子除实指外还有虚指的:古代“乌纱帽”从实指演绎到泛指的象征官阶标志物。戴绿头巾变化为虚指男女情感出轨方面的“戴绿帽子”等。而现代虚指的帽子则令人心惊胆颤,曾几何时中华大地上“牛鬼蛇神、黑五类、臭老九”等等满天飞的“帽子”,使得多少无辜者深受其害,多少家庭家破人亡……
呵!说不尽的冃、冒、帽,道不完的中华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