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讣告牵动法学界人心。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冯亚东因患运动神经元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渐冻人症”医治无效而于上周末离世。肌肉萎缩、呼吸困难、高度依赖他人24小时护理的这一不治之症,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不仅会丧失行走和运动能力,连基本的吃饭和排泄功能也会丧失。而更恐怖的是:患者得病后,神志清醒,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一天天“渐冻”下去,直至呼吸衰竭。拿什么来解冻“渐冻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介入科副主任、肿瘤科副主任方世明表示,目前医学上仍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少患者因吞咽功能障碍而导致呛咳、窒息、营养不良,尽管充足的营养支持并不能治愈或减慢“渐冻人”的疾病发展,但充分的营养与能量可避免由于摄入不足导致衰竭加速。
补充营养延长“渐冻人”生命
37岁的梁小姐曾是名乒乓球运动员,年轻时身体十分健康。自从被诊断出运动神经元病,身体就开始一落千丈。随着病程发展,梁小姐已经无法说话,无法进食了。每天都需要家人陪伴,长此以往,精神上十分忧郁。家人听说徐汇医院可提供X线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为“渐冻人”提供营养支持,延长生命,便带着女儿从广东赶来了上海。梁小姐一开始并不愿意进行手术,在家人与医生的劝说下才同意。然而,手术当天,梁小姐出于恐惧想要放弃,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梁小姐最终还是接受了手术。术后3天,梁小姐已经开始接受肠内营养。方世明指出:“这种方法常用于吞咽功能障碍、食管及以上恶性梗阻引起的进食困难患者,建立肠内营养通路。对于运动神经元症患者,由于其全身运动肌群萎缩。呼吸、吞咽等功能障碍,胃造瘘能给此类患者制造长期有效的肠内营养通路,并可有效避免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无法耐受胃镜的情况。”
运动神经元症与癌症、艾滋病、白血病、类风湿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五大疑难杂症,而目前只有白血病可能通过骨髓移植得到治愈。方世明介绍,运动神经元症是一种非常残酷的疾病。因为大脑、脑干和脊髓中运动神经细胞受到侵袭,病人通常最先出现手不对称性肌无力,系钮扣、用钥匙开门等手部动作不灵活,握力减退、手部肌肉萎缩,逐渐发展至前臂、上臂、肩部肌群,肌萎缩区有肌肉跳动感。上肢症状出现不久,下肢也感无力、僵直,动作不协调,走路时足下垂、肌肉萎缩。随着病情发展,肌无力和肌萎缩蔓延至全身各处肌肉,病人不能讲话、不能吞咽、甚至连呼吸的力气也没有了,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渐冻人”需要“话疗”关怀
对运动神经元症的致病原因,目前医学界并不十分了解,百分之五的病例可能与遗传及基因缺陷有关;另外有一部分是环境因素,如重金属中毒、铅中毒。不过百分之九十的病例都是原发性,也就是不明原因。方世明表示,通常认为造成运动神经萎缩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内的谷氨酸无法代谢,堆积在运动神经元细胞内产生毒性,造成神经细胞的萎缩。目前,医学界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多年来,面对“渐冻人症”,医生主要通过对症治疗减轻病人的痛苦,尽量延长生命。病人不能吞咽了,X线引导经皮穿刺胃造瘘置管,将流质食物通过细管注入胃中;病人不能呼吸了,将气管插管放入气道、甚至气管切开,应用呼吸机维持最基本的生命运动,病人生活质量极差。
“病人的生命延续时间,很大程度上依赖‘渐冻’期间的护理条件。”方世明指出,正常人一旦确诊为“渐冻病人”,生命存活时间一般为三到五年不等。如果治疗得早加之后期护理到位,存活时间可延续长一些。故平时加强病人的营养摄入、日常护理,以及注重病友和家属的精神心理状态调整,是治疗“渐冻人”的一大关键。因此,方世明建议,医生以及患者家属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关怀,采取“话疗”方法,多与患者沟通。此外,“‘渐冻人’的家人不得不直面自己亲人生命消亡的整个过程,每一个人都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方世明强调,患者家属同样也需要进行缓解压力的精神疏导。
【专家简介】
方世明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介入科副主任、肿瘤科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专委会综合介入组委员
上海市健康医学院影像教研室兼职教师10年,累计授课介入放射学课程720小时,多年来临床带教各地进修医师53名,总结临床经验,在全国性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1篇,参与编写《常见恶性肿瘤介入治疗指南》1部,参与编辑卫生部视频教材《食管、胃肠道与结直肠恶性狭窄支架置入术》三部,参与国家级、市级科研项目6项,其中《胃肠道支架的临床应用》获得2010年上海市医学科技奖。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擅长恶性消化道梗阻的综合性介入性诊治,迄今完成介入性手术1万余例。
专家门诊时间:周五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