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汽车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骗补风波中新能源车企向何处去
雍君
  日前,财政部的一纸通报,证明之前在业内风传的新能源车骗补传闻确有其事,一下子将新能源汽车业推向风口浪尖,骗补风波中新能源车企向何处去?   

  冰山一角

  今年9月8日,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联合公布了对93家车企为期9个月的调查结果,共涉及2013到2015年已获知和已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40.1万辆,并列出了作为典型骗补案例的五家企业,涉及补贴金额10.1亿元。其中苏州金龙骗补金额高达5.1921亿元,居五家企业之首。

  工信部已对这5家企业停止执行中央财政补贴,并对吉姆西取消整车资质,要求其他4家把问题车辆从推广目录中剔除,追回补贴资金。随后,一份号称“完整版”骗补车企名单开始在网上流传。根据这份名单,被调查的90多家企业中有72家企业存在骗补和违规谋补行为,甚至连一些特大企业都榜上有名,涉及补贴金额92亿,这五家典型车企只是庞大骗补队伍的“冰山一角”而已。

  一般来讲,新能源汽车骗补分为“有牌无车”、“有车无电”及“标识不符”等几种。除了骗补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是违规谋补,即把新能源车卖给关联企业而非用户,或者卖给终端用户之后被闲置。出现大面积骗补事件,最主要的问题是补贴政策的方向有偏颇,对应用端补贴过多,而前端研发的补贴太少,这不仅导致了骗补的发生,也致使新能源前端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

  骗补事件从核查到处理,已持续大半年。对新能源车企和行业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补贴进行清算,这样一来很多车企拿不到补贴,资金很紧张;二是骗补或违规谋补涉及面很广,多家车企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消费市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利益驱动

  在宏观车市并不算景气的2015年,新能源汽车却是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2015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33万,同比增3.4倍。尽管这一数字之后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中“50万辆推广目标”还有距离,但相比2014年的7万及前几年的1万多辆,2015堪称新能源最狂飙突进的一年。在这奇迹背后,政策的魔力在新能源汽车身上再次上演。

  中央与地方的购车补贴,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免除,充电桩建设补贴,个别城市停车费、高速路费的优惠,北京不限行、免摇号,上海送牌照等等,新能源汽车正在获得全中国各级政府大力而慷慨的支持。拿去年的销量冠军比亚迪秦来说,20.98万的价格减去3.15万的国家补贴、3.15万的地方补贴,1.79万的购置税等,在其销量最火的上海,还有区补(浦东2万)、免费牌照(拍卖均价超8万),政策红利尽显。“2015年是见证奇迹的一年,同时也是政策红利的盛宴,”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一语点破“奇迹”诞生的奥秘。

  似乎有补贴的地方就有骗补现象存在。这样的补贴方式导致补贴金额直接沉淀到了销售端。于是,在新能源这枚闪闪发光“硬币”的另一面,却出现了依靠“骗补”大发横财的投机者,缩短研发流程,只求产品快速进入市场。产品技术仍不成熟的企业,为了得到补贴会盲目将产品推向市场,甚至想方设法,或在销售量上造假,或者将产品卖给关联企业后闲置,骗补和违规谋补由此而来。我们看到,通过一条简单的组装线“生产”出电动车,成本低于国家和地方合计的补贴金额,然后转手卖给自己的租赁公司,或者获得补贴后拆下电池重复利用循环申请补贴,也就是说很多车就没有进入流通领域,只是生产商自己造、自己买。

  与回报的艰辛漫长相比,一众贪婪的“骗补者”短期内就已经“借助”政策红利赚得盆满钵满。

  对症下药

  此次整肃被舆论认为是打击新能源汽车骗补的首次亮剑。从打击力度看,也印证了今年初相关部委“零容忍”的强硬表态。对于净化新能源汽车市场,促使行业向更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有积极意义,但仍有许多人担心,治标不治本。如果产生骗补的病灶不除,一旦条件合适,还会死灰复燃。

  分析人士认为,出现大面积骗补事件,根源就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导向和政策机制上存在问题。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补贴额度过高而补贴门槛过低,让那些别有用心的车企看到并抓住了骗补的机会。

  “补贴过高,及补贴的普惠性带来三个问题:一是企业研发不够;二是行业产能过剩;三是产品粗制滥造。”通过分析人们不难发现,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骗补现象看似荒唐实则正常。它的发病机理并不复杂,也不难找到对症之药,关键就看有关部门是不是下决心去治了。

  应该说,财政的普惠政策对培育新能源汽车初级市场是行之有效的,不能够因为骗补就怀疑新能源汽车方向。但若长期执行该政策,企业容易患上政策“依赖症”,丧失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的动力和压力,行业也易出现低水平盲目扩张的问题。为此,补贴政策就要不断提高进入推荐车型目录的企业和产品的门槛,使技术先进、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及其企业获得扶持,尽快做优做强。同时,产业补贴政策制定者还要及时跟踪产业发展、推广规模、成本变化等因素,进一步完善并细化补贴标准,在弥补成本差价和促进技术创新上实现动态平衡。

  另外,打击骗补对车企的警示作用也是非常大的,骗补企业需要反省自己。依靠骗补,企业不可能在竞争中形成优势,只有踏踏实实搞研发,实事求是发展新能源汽车,清清白白做好企业,才是发展正道。

  雍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特别报道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新民健康大讲堂/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汽车周刊
   第A2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阳光体育/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4版:校园内外·广告/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阳光体育
   第B06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07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08版:蓝天下的至爱
骗补风波中新能源车企向何处去
上汽大众辉昂昂首出击C级车市
苹果做醒造车梦
上海汽车工业前三季业绩特别亮丽
扫一扫
新民晚报汽车周刊A26骗补风波中新能源车企向何处去 2016-10-26 2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