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雷人只有更雷人。”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奇葩菜端上大学食堂餐桌,人们也在疑惑,高校后勤部门的大厨们为什么变得如此脑洞大开?有些学校推出的网红菜,其频率之高、社会知名度之高,仿佛远超其学术和科研创新。难怪有网友会调侃说,有些大学科研处的创新力说不定还不及后勤处呢。
大学网红菜层出不穷
要说大学网红菜,2013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推出“玉米炒提子”堪称鼻祖了,在网上和坊间引起了好一阵热议。有心搜集一下各地各高校的奇葩菜,还真让人刮目相看。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菠萝炒苹果”、南昌大学科技学院的“西瓜炒冬瓜”、福建师范大学的“月饼炒辣椒”、武汉大学的“爆炒妙脆角”。有的高校在创新菜肴时,还赋予了菜名特别的含义。比如一盘“鸡头米炒鸡头”,据说是为了提醒学生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一盘“苦瓜炒甘蔗”,其用意不言而喻,就是为了激励大学生们发奋用功,苦尽甘来。
网友戏称“第九菜系”
在被众多网友戏称为中国诞生了“第九大菜系”后,也有高校食堂负责人坦言,把菜弄得这般花里胡哨,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最主要还是为了拉住学生的胃,如果学校连学生的胃都拉不住,要想彻底拉住他们的心也会很难。最好的反面例子,就是许多高校周边都被各式小吃店甚至无证排档所占领,作为保障师生一日三餐的主渠道,校内食堂当然要坚决守牢“主阵地”。
新奇菜迎合年轻人
上师大团委书记史佳华说,食堂变着花样把菜做得出新出奇,也是为了迎合年轻人喜欢新鲜事物、喜欢接受挑战的特征,这是好事。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最后能让大家铭记一辈子的,可能会有食堂里的某道小菜、某个点心,可能会是校园里的一物一景,可能会是在图书馆里读过的某一本书、在教室里听过的某一堂课,或是和某位老师的促膝谈心。作为校方,希望让一届届学生永记心间的,肯定是学术,是学业,是导师,而不能简简单单只记住几个奇葩菜名吧。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