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听国内外编舞大师一席谈~~~
听国内外编舞大师一席谈~~~
听国内外编舞大师一席谈~~~
听国内外编舞大师一席谈~~~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国内外编舞大师一席谈
舞蹈不该都是一个样
朱渊
  被誉为戏剧芭蕾典范的马林斯基“博物馆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刚刚在上海刷新了芭蕾舞剧的票房纪录。蒙特卡洛的《仲夏夜之梦》让观众惊讶的同时,亦为编舞的大胆和独特而深深震动——创作是芭蕾发展的核心,而编舞则是这种发展的呈现,创作和编舞从根本上决定了芭蕾发展的速度。如果全世界的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是一样的舞蹈,那么这门艺术也就到头了——在昨天举行的艺术节舞蹈论坛上,来自国内外顶尖舞团的编舞大师们,就“当代国际芭蕾创作与编舞的现状和未来”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最妙的舞蹈,能看能听能触摸

  马林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上演后,有人赞叹维娃的精湛技巧和细腻表达,更有人醉心于捷杰耶夫高人一等的指挥功力,而对这部绝妙的芭蕾舞剧的最高评价莫过于“音乐、舞蹈和戏剧性的高度统一”。上戏客座教授钱世锦指出:“音乐创新是芭蕾创新的灵魂”,青年编舞们要更多地从当代音乐中汲取灵感,让芭蕾舞剧“能看也能听”。事实上,随着现代舞的发展,舞蹈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开放。前几天,来自以色列的《十舞》在上海掀起了一阵狂欢潮,观众被随机“拉”上舞台,随着音乐和演员们一同感受舞动的乐趣。而这种与舞蹈近距离“触碰”的机会,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技术革新,让舞蹈有更多可能

  技术的变革也为未来的芭蕾带来了崭新的机会。是被技术改革的大潮冲带走,还是抓住这份机遇与时俱进?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直言:“中国的青年编舞家应更加沉下心来投身艺术创作,而不要过多计算艺术能带来多少经济回报,在技术更迭迅速、瞬息万变的时代,运用年轻人与时代同步的优势,引领芭蕾以更新的面貌出现于舞台才是正道。”

  来自英国的编舞家也指出,随着信息一体化的推进,世界的距离被缩短,信息共享或许是这个时代的进步,但却给艺术创作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严峻的考验。“编舞、舞者甚至观众随时随地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最经典的舞蹈和最现代的编创,于是创意快速被复制、被拷贝,作品变得越来越雷同,舞团之间的差异性被缩小了。如果全世界的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是一样的舞蹈,那么这门艺术也就到头了。”

  在她看来,要让芭蕾繁荣发展,世界各地的舞蹈艺术家们要更深地扎根于本土文化,从中获得能量和新的灵感,只要在经典中加入本土文化的精髓,就能站立于世界之巅。“观众需要更丰富、多元化、更有特色的舞蹈。希望未来,我们能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舞台上看到更多好作品。”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公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6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04版: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06版:美食大观·广告/好吃周刊
舞蹈不该都是一个样
似剧非剧只为乐
上海艺博会搬家啦
当好乐团的“爸爸”, 难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6舞蹈不该都是一个样 2016-10-27 2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