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妙的舞蹈,能看能听能触摸
马林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上演后,有人赞叹维娃的精湛技巧和细腻表达,更有人醉心于捷杰耶夫高人一等的指挥功力,而对这部绝妙的芭蕾舞剧的最高评价莫过于“音乐、舞蹈和戏剧性的高度统一”。上戏客座教授钱世锦指出:“音乐创新是芭蕾创新的灵魂”,青年编舞们要更多地从当代音乐中汲取灵感,让芭蕾舞剧“能看也能听”。事实上,随着现代舞的发展,舞蹈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开放。前几天,来自以色列的《十舞》在上海掀起了一阵狂欢潮,观众被随机“拉”上舞台,随着音乐和演员们一同感受舞动的乐趣。而这种与舞蹈近距离“触碰”的机会,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技术革新,让舞蹈有更多可能
技术的变革也为未来的芭蕾带来了崭新的机会。是被技术改革的大潮冲带走,还是抓住这份机遇与时俱进?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直言:“中国的青年编舞家应更加沉下心来投身艺术创作,而不要过多计算艺术能带来多少经济回报,在技术更迭迅速、瞬息万变的时代,运用年轻人与时代同步的优势,引领芭蕾以更新的面貌出现于舞台才是正道。”
来自英国的编舞家也指出,随着信息一体化的推进,世界的距离被缩短,信息共享或许是这个时代的进步,但却给艺术创作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严峻的考验。“编舞、舞者甚至观众随时随地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最经典的舞蹈和最现代的编创,于是创意快速被复制、被拷贝,作品变得越来越雷同,舞团之间的差异性被缩小了。如果全世界的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是一样的舞蹈,那么这门艺术也就到头了。”
在她看来,要让芭蕾繁荣发展,世界各地的舞蹈艺术家们要更深地扎根于本土文化,从中获得能量和新的灵感,只要在经典中加入本土文化的精髓,就能站立于世界之巅。“观众需要更丰富、多元化、更有特色的舞蹈。希望未来,我们能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舞台上看到更多好作品。”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