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古朴优雅
这几年台湾南音名家王心心不时来沪演出,让上海观众对于这种古老的艺术也有了一些了解——五位演员在台上端坐,中间一位主唱,另四位分别持洞箫、南琵琶、三弦、二弦分坐两侧,以闽南话唱古老的南曲。这种古朴优雅的表演样式虽然很能迎合文艺青年,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却有些单调。而《凤求凰》正是试图以新包装来展示古老艺术的一种尝试。
演员分成三拨
大幕拉开,扮演“凤”和“凰”的两个舞蹈演员匍匐于舞台中央,整个舞台由三面“墙”环抱,墙面上五彩斑斓,在灯光的照射下呈现出蓝紫色调。演员吟唱着“月照深庭,风侵夜冷……”一步一顿、颇有仪式感地走上舞台。昨晚舞台上的演员共有三部分,扮演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两位演员主要负责演唱,表演成分很少。两位舞蹈演员以肢体语言来映射两个角色的内心。另外十多位男女群众演员则以合唱、“科步”等手段交待故事情节、营造舞台气氛,而第一场的侍女、第二场的公子哥、第三场司马相如的仪仗等都由他们担任。三部分演员在这个颇有现代感的舞台上营造出了一种奇特的和谐感。
尽显“慢”“淡”特色
舞台色彩浓烈,音乐唱腔部分却依然古朴优雅,“四宝”等南音的表演技巧亦得到了充分展示。此外,角色的情感表达也十分合乎南音既“慢”又“淡”的特色,虽然讲述的是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但两个角色几乎没有“对手戏”,大部分时间都在各自吟唱,连照面都不打一个。只有第二场“私奔”中两人有一段相对而跪的对唱,但演唱时两人相距甚远,也没有任何身段动作。最后一场“诀别”,司马相如另结新欢,写了一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的书信回家,文君得知这个自己曾为之放弃一切的男人对自己已然“无意”后,没有撕心裂肺,没有痛哭流涕,而是怀抱琵琶吟唱:“一别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从“一”唱到“万”,再唱“万言千语难说起,百无聊赖十倚栏……”从“万”唱到“一”,表达“悔让卜夫婿青云觅官”的心情,以及“锦水汤汤,与君长诀”的决心。然后缓缓走到舞台中央,与舞台一侧的“司马相如”对视一阵后,便转身向舞台深处走去。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