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年初,钢琴大师瓦莱里·阿凡纳西耶夫(Valery Afanassiev)将于今年秋天首次来沪的消息已在乐友间不胫而走,待到最终确认他的独奏会将于11月12日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乐迷们更是闻风而动。在琴坛名家接踵而至的当下,这位处世低调的钢琴家的到来,何以备受资深乐迷们的关注与期待?若有机会欣赏过他对贝多芬、舒伯特等人作品颇具个性的演绎,想必已从他那通透的琴声中找到了答案。
俄罗斯钢琴学派向以严谨、扎实的技巧训练,以及“技巧服务于音乐”的艺术理念成为一片演奏人才辈出的沃土,23岁时即在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钢琴比赛中夺魁的阿凡纳西耶夫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不过学生时代的他虽长期师从雅科夫·扎克、埃米尔·吉列尔斯等俄系大师,但从他日后的演奏听来,除在细腻、深刻的风格,全面、精湛的技巧等方面与两位老师一脉相承外,并不见太多该学派的传统印迹,而是更多展现出自己对作品独到的理解。他指下的贝多芬具有以柔克刚的内力,在演奏舒伯特时,则将速度的延展发挥到极致,从而给出更多更长的留白。他试图以柔和抒情的方式表现出勃拉姆斯音乐中内向性格的一面,一旦当沉浸于肖邦的世界中,又让乐声中的忧郁化作美丽。这里的一切于他而言都是如此自然。
然而较之伊沃·波格莱里奇等以追求自我为名、目空一切的同行,阿凡纳西耶夫对自我艺术理念的这份坚守则始终建立在高度尊重作曲家意图的基础之上。如他所言:“我在准备曲目时,首先是严格忠实作曲家的原意,直到融会贯通,才将经过深刻领悟后的自我呈现给听众。”就像对于11月12日将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独奏会中演奏的贝多芬《热情奏鸣曲》,他认为几乎所有的钢琴家都将这里的第三乐章弹得很快,这与作曲家在乐谱上标注的“从容的快板”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他会选择以较慢的速度将音乐呈现,在遵从贝多芬原意的同时也表达出个人内心的感悟。
这份精益求精的追求,同样反映于阿凡纳西耶夫对于演奏曲目异常谨慎的选择。在他看来,演奏之前首先要确认这首曲目是否已化作自身的一部分,绝不该轻易染指自认为尚不能下手的作品。同样以他为这次上海独奏会精心准备的贝多芬“悲怆”、“月光”、“热情”三部奏鸣曲而言,虽说他早已想在一场音乐会中集中演奏这三部著名的作品,却也觉得这对于当时的自己是个巨大的挑战。“例如《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时间在静谧地流逝,但演奏时却要将音乐呈现出仿若静止的状态。当我在12岁时听了里赫特大师演奏的《热情奏鸣曲》而受到强烈震撼后,一直踌躇,直到最近某天一气呵成弹了一遍,终于感到我也能自然而然地演奏它了。”待到这一切水到渠成,乐迷们也迎来了他对于这些经典之作的精彩演绎。
不久前,阿凡纳西耶夫录制的这三部奏鸣曲的唱片以《我是贝多芬》之名率先发行。对此钢琴家解释道,“坚守贝多芬,就是对文化和艺术的坚守,也就是对自我的坚守。人固有一死,在有限的演奏生涯中,演奏时绝不允许如同睡着了的苍蝇,应该像富特文格勒那样,付出连脚心都出汗的热情”。如此忘我的艺术态度,也造就了阿凡纳西耶夫在当今琴坛备受同行们敬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