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响乐团在名誉音乐总监陈燮阳的指挥下,举办了“朱践耳作品专场音乐会”,其中开场演出的就是朱践耳1958年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三年级的习作,被他称为自己“第一部有成就的乐队作品”。次年5月,此作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首演,7月由阿·别洛乌索夫指挥苏联大剧院交响乐团演出并录音,被苏联国家广播电台作为永久性曲目收购保存在电台播放。前两年此作被收入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朱践耳管弦乐曲集》。
今年9月中秋前夕,收有《节日序曲》的《朱践耳管弦乐曲集》与《朱践耳交响乐曲集》及《朱践耳作品集》、《朱践耳创作回忆录》被作为贵重礼品,赠送给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以祝贺该院成立150周年。
为何把朱践耳的作品集和文集作为贵重的厚礼赠送给“柴院”?上音是有其慎重而周到的考虑的。因为1955年至1960年,朱践耳曾在“柴院”留学,作曲的主课老师是“柴院”特地为他外请的在创作和教学有突出成就的谢尔盖·阿尔捷米耶维奇·巴拉萨良。在五年的留学中,朱践耳在巴拉萨良等苏联老师的授课指导下,先后创作了众多音乐体裁的习作,最为成功和引起“柴院”师生瞩目和好评的是《节日序曲》与富有创新意义的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五个乐章的交响乐——大合唱《英雄的诗篇》。回到国内的数十年里,他又满怀激情和使命感笔耕不止,创作了一大批开拓了中国音乐新境界的交响曲、管弦乐曲等各种体裁和题材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当代的音乐宝库。同时他还在上音授课,培养了一批颇有作曲成就的学生。
“柴院”院长由俄罗斯文化部长担任,表明“柴院”在俄罗斯文化教育界有着很高的地位。当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在庆典上把曾为“柴院”学生和上音教师的朱践耳四大册《曲集》和《回忆录》赠送给“柴院”院长时,场内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极为轰动。坐在台上的“柴院”三位正副院长按照国外当着客人面打开礼品的惯例,马上拆封朱践耳的礼品,并分别翻阅起来,他们即刻被朱践耳如此清楚、整洁、准确的总谱手谱本吸引住了,他们表示很少看见如此好似印刷体的总谱手谱本,他们特别是被朱践耳作品的音乐特质和音乐风格深深吸引住了。“柴院”院长说这是该院150周年收到的珍贵礼物。林在勇面对“柴院”对朱践耳作品的高度珍视和高度评价,感到这是上音的光荣,也是上海的光荣。林在勇在“柴院”赠送朱践耳的《曲集》等著作时,还向“柴院”领导和师生谈了今年9月1日朱践耳亲笔写的贺辞,朱践耳写道:“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150周年之际,请允许我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赠送我的两本总谱集《交响乐曲集》和《管弦乐曲集》。前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毕业生和前上海音乐学院教师、现94岁的作曲家朱践耳。”并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林在勇读毕朱践耳的贺词,场内又响起热烈的掌声。
“柴院”在庆贺创办150周年时,还计划出版一系列纪念文集,其中有《音乐学院》杂志编辑出版纪念朱践耳老师巴拉萨良的专集。“柴院”专门写信给上音,委托约请朱践耳也写一篇回忆老师巴拉萨良的文章。朱践耳随即积极回忆当年的留学生涯,回忆老师巴拉萨良对他的教诲,很快一篇由他口述,上世纪50年代也曾在“柴院”留学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家黄晓和执笔的《亲爱的老师永远活在我心中》一文,使用中俄文脱稿完成,朱践耳用中文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后,由上音发至“柴院”。在口述中朱践耳深情地回顾了在“柴院”的五年留学生活及创作,深情回顾了老师巴拉萨良对他的悉心指导及作曲要求,言辞中充满了感激之情。他在文中最后说“时光似箭,自那时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老师早就在天堂安息,而我已进入94岁高龄,岁月难忘,老师永远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