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0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烬录
翻检缪老师扔不掉的“昨天”
李泓冰
  李泓冰

  此刻的上海,那位叫缪娴的语文老师一定非常沮丧。她也许读过泰戈尔这句诗,并感同身受: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这位“优秀教师”,在“居转户”公示中,被作家六六指为医闹,招致群情激愤,人社部门出面称将进行复核。

  医闹与上海户籍,两个极为敏感的话题碰了头,争议正在溢出上海。本来极不愿意对个人私德事件置评,天下人谁敢说自己一定站在道德高地?但这则新闻早已超越私域,颇有社会舆情标本意义。

  好吧,首先看新闻标题,近乎百分百冠以“疑似医闹女教师”——以女性来标签化负面新闻人物的恶习由来已久,积重难返。“女司机”是重灾区,尽管交管部门权威统计说,男司机违法违章比例远高于女司机。眼下又来了“女教师”。事件重点在医闹与优秀教师的身份冲撞,不在其性别。以性别、地域、行业、身体特征等发生的隐性歧视,经由大众传媒的长期默认,一直招摇过市,何时才肯消停?净化这方面的舆论环境,能否从志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开始?

  再看缪老师“医闹”前科。据当事人描述,委实很严重,难怪市民很生气:因索要化验单未果,发生语言乃至肢体冲突,导致医生鼻骨骨折,小便失禁。警方证实了这起事件,指双方均不同程度受伤。来自当时学校方面的信息则认为这是一起“非故意的偶发事件”,称要向受伤医生当面解释并道歉。

  综合各方信息,即便再事出有因,“疑似”医闹有坐实可能。相当不解的是,在公众场合致人身体伤害,怎么不必付出任何代价?不是有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吗?即便不致入刑,那治安处罚也够不上?治安处罚够不上,社区矫治也没必要?社区矫治不需要,但社会影响如此恶劣,校方仍置若罔闻,推其为优秀教师,还能跳槽到市重点高中,并获珍贵的“居转户”名额?

  每一个环节都松了扣,潜在的医闹,几乎成了零风险,这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中国式医闹何以愈演愈烈,医院何以屡屡成为大打出手重灾区。惨死于暴徒刀棍之下的医生们,生前都曾被医闹经常骚扰威胁,然而忧惧的是医生而非骚扰者,从法律、社区到单位一直袖手旁观,终至生命崩陷。

  从这个意义上,反观围绕缪老师的汹汹舆情,她个人固然沮丧甚至忧惧,然而就整个社会生态而言,算是一个进步。六六的出手,可以视为社区监督的发端。新邻居要落户,社区原住民同意与否,应该算是一个重要砝码——特别是在其他监督相当苍白的时候。

  很多人都会有不堪回首的记忆,愧悔莫及的昨天。诗毕竟是诗,在互联网时代,你的记忆会瞬间成为公众记忆,“昨天”也刻骨铭心,挥之难去。当法律和体制还来不及刻录你的不当行为之际,公众却还记得。我们唯一能做的,哪怕法律够不着,也要用公序良俗约束自己。否则,开始没有出场的“代价”,会蹲守在某个拐弯处,让你猝不及防。

  或能安慰缪老师的是,比她更沮丧,更想要烧毁记忆的,还有更大的人物,比如深陷邮件门的希拉里和曾经侮辱女性的川普,比如隔壁交友不慎的朴槿惠……

  人生还长,相信缪老师还会有透明而轻盈的机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互联网天地/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从严治党让执政党更有生命力
八 卦
作为父母的艺术
翻检缪老师扔不掉的“昨天”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3翻检缪老师扔不掉的“昨天” 2016-11-05 2 2016年11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