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店的普及和消费者对网购的热衷,许多实体店面临营业危机:有的生意清淡,勉强维持生计;有的无法支撑,干脆关门歇业。难道实体店真的没有生路了吗?笔者最近看到一篇介绍德国“阿尔迪”超市情况的文章,也联想起本人在上世纪多次在德国进修和教授汉语期间与“阿尔迪”打交道的经历,觉得我国有的实体店不妨学学德国的“阿尔迪”。
凡是到过德国或欧洲的人都知道ALDI,它是“阿尔迪超市”的名称、标记。在《福布斯》2016年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南北两家“阿尔迪”的老板分列第21和第34位,位居德国富豪前两名。其实,在大多数顾客眼中,“阿尔迪”不过是一家家迷你型的小超市,但它们有着其他超市往往难以企及的特色:
一是品牌老。1913年,现“阿尔迪”两老板的祖父老卡尔开了家面包房。一年后,他们的祖母开了家食品店。这是“阿尔迪”的雏形,其基因是“卖食品”。1961年,两个孙子汉斯和特奥各立门户,分别成立了南北两家“阿尔迪”。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打拼,如今的“阿尔迪”早已今非昔比,俨然是德国乃至世界的“超市大佬”。全德阿尔迪门店4200多家,2015年营业额达280亿欧元。这家零售帝国已扩张至美英法等国。
二是价便宜。有德国朋友曾告诉我,“阿尔迪”的净利润率基本在5%及以下,很多货物只有2%,甚至1%还不到。如此低的利润,它怎么能生存呢?其诀窍是“降低成本”和“薄利多销”。每周用彩色海报推出的廉价促销商品往往有几十种之多。
三是保质量。如果廉价商品没有质量保证,谁会购买?“阿尔迪”大多采购德国中小供应商的货物,也不断开发自制品牌。这不仅奠定了低价的基础,而且也保证了质量。“德国制造”就是质量的保证。企业老板岂敢在产品质量上耍弄自家的“上帝”!
其四是货品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阿尔迪”店面小,但陈列的货品多。大到电视机、自行车、照相机,小到糖果、饼干、巧克力,面包、奶酪品种多,酒类、饮料更齐全,衣食住行,样样顾及。那时我就在阿尔迪买过Kanon照相机、Grundig品牌的收音机。至于日常三餐的面包、牛奶、奶酪、鸡蛋、蔬菜、香肠、肉片、面条、大米等,基本都靠“阿尔迪”解决。
其五是门店多。虽说“阿尔迪”门面小、位置偏,但它门店多、交通便利,弥补了位置的短板。其实,有车的中产阶层也是“阿尔迪”的常客。
“阿尔迪”也善搞“利润最大化”,但是,它是——理性追求利润的典型,也是对德语谚语leben und leben lassen(意谓“自己要生存,也要让别人生存”)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