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的个人信息会到了骗子那里?这里边,除了正常人际往来的信息沉淀,有没有可能是那些掌握着信息的机构部门泄漏的?近日被侦破的一起案件证明,这样的情形并非只存在于人们的推测中。
据新华社报道,浙江金华市警方日前侦破一起木马病毒盗刷银行卡案件,破获系列案件300余起,涉案金额达1000余万元。涉案人员中,个别银行和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也参与了其中如公民身份信息、银行账户信息等出卖交易,成为整个犯罪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正因为银行以及其他公职人员出卖了公民的个人信息,才会有木马病毒几何级数的扩散,也才会有后边银行卡资金的被盗刷。
事实上,这绝非孤例。就在前不久,四川绵阳警方破获了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大案,抓获15名犯罪团伙骨干分子,查获公民银行个人信息257万条,其中就闪现着银行员工乃至支行行长的魅影。该行长居然公然出售银行征信系统查询账号,使银行工作人员登录内网,非法获取并打包出售巨量个人信息。
可以说,“内部人”参与盗卖个人信息,是一些诈骗行为得逞的关键环节。没有这些“精准”的个人信息,骗子就不可能完成这些诈骗行为的闭环。
比如,银行作为集纳公民巨量个人信息的公共机构,无论是从道义层面,还是从法律层面,都有责任管理好公民个人信息。而其他有机会接触公民信息的机构,诸如电信、户籍、教育、医疗、保险等同样如此。不仅要采取严格的技术措施防范黑客攻击,强化网络安全意识,还要从严格的保密制度入手,切实管好“内部人”,防范监守自盗。
这其中,除了内部管理、监督机制的发力之外,银行等相关机构还应该正确对待舆论质疑,不要被动地等待警方顺藤摸瓜,更不要遇事首先想着洗清责任,而是要主动作为。一旦社会上发生大面积的信息泄漏事件,要有自查堵漏的意识,每一条线索都应被视为一次警醒,每一次应急响应都有可能阻断诈骗的链条。
毕竟,这些信息诈骗案不仅有着“病毒式”传染的快捷,也有着各个环节“咬合式”接续的严密,若能及早打掉某一环节,自然会避免更大的损失,以增进公共利益。有关机构部门若能从源头管好“内部人”,则公民的个人信息就会安全得多。
前不久,中央政法委曾明确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要求落实源头防控责任,加大信息源头保护力度,严惩监守自盗的内部人员。一个让人放心的社会环境,意味着权责对等、边界清晰、治理有序、防范严密。信息管理单位应从最起码的守土有责做起,激活并完善各项制度,管好公民交付的个人信息,不让个别“内部人”施以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