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基金会会长周慕尧表示:“剧本是一剧之本,人才是事业之本,青年编剧是文艺繁荣和发展的希望。”本年度剧本朗读会分为两场,昨天由6台话剧参与,下周日还有京剧、儿童剧等另6出剧目会被朗读。说是“朗读”,其实并非单纯地手捧剧本,用现代人剧社艺术总监张余的说法就是,“朗读会”其实是戏剧是否值得公演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大家既可以排排坐下朗诵剧本(即所谓“坐排”),也可以换上服装、置好道具,像在小剧场里那样演出。关键是,这个过程可以校验剧本是否适合剧场演出、台词是否确能塑造人物、情节是否没有纰漏,终而确定作品是否值得被搬上舞台,市场是否会接受……
张余透露说,当下戏剧市场中,十分缺乏“实验室”这一环节,尤其缺乏具有公益性的、举办剧本朗读会的地点。最近4年,在文化基金会的资助下,已有78位45岁以下青年编剧的84个剧本,走进了“实验室”,从而孵化出不少新人新作。如,本报特聘首席记者邵宁基于新闻事件创作的话剧《汇贤坊》,推出后一举获得第13届田汉剧本奖戏剧奖剧本一等奖。昆剧《春江花月夜》的编剧罗周,也有多部剧本获得扶持。
除了公益性场地,配套的导师制和院团现场点评两大环节,也有益于青年编剧“求医问诊”。剧本朗读结束后,青年编剧导师和直面市场的院团,都会现场表达观感、开出具有针对性的“药方”。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