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南海仲裁闹剧后,某国海军访问中国。媒体的公开报道后,有跟帖称:这个国家是典型的小人,中国不要与小人为伍。中国有句古话叫“亲君子,远小人”,“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甚至,某著名官方网站在一篇名为“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混社会大全,我算服了!”的集纳文章中,也把“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列入其中,显示这句话的重要性。
那么,这句话是真理吗?真的重要到可以指导中国外交战略吗?
“易涨易退山溪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结论,讲得非常准确;“易反易复小人心”作为一种社会人文现象,也不乏其例。但山溪水的特性,推论不出小人心的品格,两者只是在比喻意义上,存在一些本体和喻体的关联而已。
采用自然现象来比喻人世,且不说有谶纬神学的嫌疑,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也是思维上绕弯,把简单的事情往复杂上讲,故意让人不明白。
更进一步,由于只是现象描述,而现象总是或这样呈现,或那样呈现,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掌握现象,只是完成整体认知的第一步。现象离真理性认知还十分遥远。
具体而论,在这两句话中,山溪水的实质,易涨易落的现象背后,是人无法预知集雨区何时下雨;小人心的问题,并不在于易反易复,而在于小人没有恒定之心,没有确定的价值判断。
这种现象描述实际无法指导日常生活。遇到一条河流,很难立即判断它是不是山溪;遇到一个人,很难知道他是不是小人。
或有人说,在一条河流边站久了,不断见识涨落,就可以知道它是不是山溪;与一个人长时间打交道,他如果反复无常,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小人。似乎在这层意义上,这两句话也是有认识论意义的。
问题在于,当我们与一个人打交道,遇到他反复无常,无需给他一个“小人”的标签,从常识和经验出发,已然产生防范之心,对有基本情商的人来说,“易反易复小人心”显系多余的说辞。“易涨易退山溪水”亦可作如是观。
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观察现象很重要,但直接把观察到的现象当成认知世界的指导性原则,是思维的一大误区。
不可否认,在国际交往中,有的国家的确更有道义,更信守诺言,有的国家则不然。但这些区别的背后,更本质的是国家或集团利益,是利益驱动使然。
19世纪英国首相帕默斯顿有句名言:“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或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经丘吉尔引用,广为人知。实话说,一直执迷于“君子国”的人,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相当震惊。它直接告诉世人,推动国际关系的是利益,不是道义。易反易复是常态。
“君子国”有没有呢?想来是有的,但那是遥远的未来,是人性已经被彻底改造的那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