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1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拾字街头
还能不能下好一碗面
姜泓冰
  姜泓冰

  听说,过了元宵节,梦花街馄饨店又要开出来了;加上阿大葱油饼,上海两家原本“硬件”不合格、身份尴尬的平民店摊,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喜可贺的一桩事体。

  可喜可贺之后,依然要为去哪里吃饭而发愁——单位无食堂,工作日午饭都在周边觅食。不可能每天进大饭店吃喝,只求环境洁净,不太像会使用地沟油、来历不明肉的,就行。单位地处著名金融商圈与居民区交界的成熟地带,各种商店饭店挤挤挨挨,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十分热闹。然而,要吃得到天长日久而不穷不厌,还得加上饭菜味道不错、品种够多、价格公道这三条,复合搜索就会发现,做得好又能做下去的,真不多。近20年里,吃成放心食堂的,不过三四家本地传统的面馆或小饭店。

  最近却发现,这三四家开了几十年的小店,正在迅速凋敝。其中两家相继换人经营,装修提价,改卖流行的麻辣串之类,有与外卖平台的成功合作,短期里人气很旺,只是有悖健康,不宜久吃。春节后开工,熟悉的“南翔馒头店”生意红火到下午一点还要排队等座,因为周遭再无一家店能花上十来元钱就饱饱地吃上一客地道小笼、一碗清爽汤面或盖浇饭,还能看着店经理和老员工边手脚麻利地收拾边和老顾客说点“上海闲话”,连心情都会不自觉地放松和温暖起来。但红火热闹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原在隔壁的老苏州面馆生意更红火,去年却陡然关张,不知所之了。

  如果你也是老吃客,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上海,这样的“平民老饭店”消失,绝非个别。有些是名存实亡,号称“好面”,但卖的价钱太大,就隔离了平民日常。顶了地方新开出来的,往往更善于起名包装做秀,从连锁经营品牌到设计时尚环境和奇葩风格,再到与网络平台分成、制造热点、大力推送,运气好的,很快就能起蓬头、赚快钱,名字诱人,端上来的一碗面却可能污糟糟、糊搭搭。有“下好一碗阳春面”功夫的,已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路数,利薄店老,人老,味散。

  因特色鲜明和媒体报道、吃客关注而成了网红,没有证照、不那么合乎新食品安全法则的梦花街馄饨、阿大葱油饼,得以存续、复活。但更多的、原本遍布上海各个街巷、让老吃客们吃惯且形成感情依恋的平民老店,还在流失。

  这也许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大事。一座城市的文化,不只是建多少高大上的大剧院、美术馆,搜罗多少奇珍异宝。文化,同样多存在于这些街头巷尾不起眼的老店里。它们是一条街道一个地区独特味道的核心,是百姓生活的日常,是人心的亲切、温暖和感情的稳定、皈依。离开后,它们会是你刻骨铭心想念、再难替补的部分。上海人的乡愁,不该只有蟹粉鱼翅,更不能变成全球连锁的肯德基。

  这两年我们总在谈论“大国工匠”,追怀“上海制造”曾经的精细先进。然而,“大国工匠”不该是什么高大上的稀缺品,“上海制造”传统的恢复与保留,也许就在用料、火候、调味恰到好处的每一碗面与饭里。对于活的城市文化的保护,落实落细,也在于给那些认真下好每一碗面、传承这座城市日常味道和服务精神的老店面和手艺人,一个可以平平和和存在下去的环境空间。如果,每一条小街上、每一个社区里,都长驻一家、几家并不矜贵的“百年小店”,这样的城市生活,必定会是更美好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跨界/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以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早该叫停
你让孩子背古诗词了吗?
易涨易退山溪水 易反易复小人心
还能不能下好一碗面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3还能不能下好一碗面 2017-02-11 2 2017年02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