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新闻在上海由来已久
上海的电视屏幕上出现手语新闻节目最早始于2000年3月26日开播的《时事传真》手语新闻录播节目,主要内容为一周新闻集锦,将每周重大时政新闻和聋人感兴趣的民生新闻剪辑为15分钟的新闻片,配上手语播报,于每周日中午播出,深受社会各界和广大聋人朋友的关注,也成为了上海城市文明形象的展示窗口。
一周“听”一次电视新闻,对于主要靠电视机来为更好满足听障人士对信息的渴求,2012年,时任上海市人大代表的上海市残联原副理事长龚伯荣上交议案《关于第十四届上海市人大开幕式电视直播提供手语翻译的建议》。2013年,在上海两会的开幕式电视直播中,这份议案见效,两名手语翻译在电视屏幕下方的“画中画”中,为听语残疾人第一时间传递上海两会精神。
电视台特设“双语”演播室
2015年3月1日,经过之前两个月的周末试播,《午间新闻》节目的“双语”直播正式开播。继央视《共同关注》节目后,新闻综合频道成为全国第二个开设电视新闻节目手语直播的电视台,也是唯一一个地方台。
为了让“双语”直播更加流畅精准,演播室专门对手语主播台、机位等进行了设计。演播室的主色调是黄色和橙色,设计师为手语翻译所处的工作台设计了浅蓝色背景墙,这样,在“画中画”屏幕出现时,既有反差又很和谐。灯光师、美术编辑则精心调整屏幕比例,保证整体画面的美观,便于观众收看“画中画”。
手语主播力求精准“同传”
利用春节假期外出旅游的陈伊佳赶在上周四回到上海,因为周五就轮到她上岗了。周五中午11时,她与往常一样,准时来到电视台的化妆室,做好造型,她坐到电脑前,开始熟悉稿件,一边默读,一边打手势……
12时,节目准时开始,虽然过程中常有插播新闻,内容无法预习,但是,已经磨炼了两年的她有了充分的经验能淡定应付,再也不会像2015年刚上直播那会儿紧张了。
陈伊佳学手语的原因很偶然,高考那年正好碰上首届“加油好男儿”举办,亚军宋晓波表演的手语歌迷倒了她,让她在志愿里填下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手语专业”。从手语专业毕业后,她来到徐汇区业余大学,应聘聋人班的手语翻译。不过,面试那天,她在课堂上试着翻译了五分钟就“逃”了出来——书本上学到的手语与实际生活中所要使用的手语太不一样了,这个意外也让陈伊佳更加勤奋。2015年,她被挖掘到上视新闻综合频道的《午间新闻》手语直播团队中。从此,她周一到周四在学校里给学生们当翻译,周五的时间就交给了电视观众。
与陈伊佳一样,手语直播团队的五位手语翻译和市残联宣文处的工作人员为了做好直播翻译,不断打磨手势,以最饱满的姿态出现在屏幕上,服务残疾人,展现上海的城市形象。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