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身残阴影
服务兄弟姐妹
普陀区的250名专职委员中,大部分本身就是残疾人,他们对残疾人的愁苦最能感同身受。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石泉街道专职委员陈芹就是其中之一。五年前的一场车祸改写了陈芹的命运,而在走出阴影后,他又因为一个偶然机会,走上了为社区残疾人服务的基层岗位。
陈芹回忆说,工作初期自己并不了解身边其他残疾人的生活,第一次走进老顾家中时,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老顾因脑伤大小便失禁长达14年之久,妻子因照顾他患上了心脏病,孩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放弃读高中、大学,选择了中专。顾家十分简陋,连台热水器都没有,老顾想用热水冲洗都是奢侈,每逢寒冬,更是窘困。陈芹默默听着老顾妻子讲述那些似乎永远都讲不完的苦难,眼泪在眼里打转。之后,当得知残联有家庭无障碍改造政策时,陈芹立即报上了老顾的名字。
真心对口服务
直至陪伴送行
曹杨新村街道的沈荣华是上海市最早一批专职委员之一,到现在已服务12年。他的服务对象是小区里的近200位残疾人,他用真心对待他们每一位,成了他们的家人、朋友。
2015年的一天,一名中年妇女急匆匆给正在上班的沈荣华打来电话:“老许又发病了!”原来,患有脑梗的残疾人老许旧病复发,他的妻子第一个想到了向沈荣华求助。放下手中的活,沈荣华叫来120急救车,把老许送往医院抢救。虽然病情暂时缓解,老许却预感到自己时间已不多,提出让沈荣华帮忙买墓地的请求。听到这个特殊请求,沈荣华的心情十分沉重,但他仍然强忍难过,陪着许妻去太仓买墓地。2016年元旦那天,沈荣华陪着老许去看了他身后长眠的地方,又陪他吃了他素来喜爱的太仓羊肉和羊汤面。老许心愿得偿,十分欣慰。
2016年3月,老许再次被送进医院。在他最后的时间里,沈荣华陪伴在他身边,不断呼喊着:“老许,你醒醒!”只见眼泪从老许的眼角流下来,他的嘴唇动了动,却最终什么也没有说出来。在沈荣华的陪伴下,老许静静地走了,后来,沈荣华又陪着他的家人办理丧事,将骨灰送往太仓安葬。沈荣华说,自己时常想会起老许最后的样子,想起他没有说出口的话。也许老许想说感谢,但沈荣华想说的是:“不用谢,我们是家人”;也许他是放心不下家里,沈荣华想说:“别担心,我会像你一样关心你的亲人。安心走好,朋友……”
曾经经历困苦
如今助人如己
2014年圣诞节的一场车祸让周芹的爱人从出租车司机变成了偏瘫失语的残疾人,为了照顾丈夫和8岁的儿子,周芹也只能放弃营业员工作。就在走投无路之际,她被录取为专职委员。正是因为走过一段困难无助的时间,她比普通人更能体会残疾人家庭的困难。
在走访中,她发现一户家庭的老两口都已年近八旬,其中,老伯患有癌症,每周必须用轮椅车推去医院治疗。然而,他们居住的楼道门口地方有限,未安装无障碍坡道,老伯每次出门时,老奶奶就要在台阶上搭几块木板,才能把轮椅车推下来。
周芹向街道残联反映,却得知因楼道空间有限,安装无障碍设施难度很大。并不死心的周芹上网搜寻相关案例,终于找到了一种比较适合的转角坡道。然而,建造这种坡道也会破坏一些绿化,她又找到居委、物业,并做好楼道内的所有居民的意见征询单,经过多次沟通后,坡道终于造好了。现在,周芹每周都会帮忙把轮椅车推下台阶,叫好出租车,把二老一直送上车,老人感激地特意送了一幅锦旗给她。
敲开心门不易
唯有以心换心
服务残疾人是一项特殊的事业,不仅是服务对象特殊,更因为需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而要敲开残疾人的心门,得到他们的理解和信任,也是需要一把特殊的钥匙的——这把钥匙,就是以心换心的一颗真心。
陈芹坦言,在工作初期,他也遇到过磨合的难题,甚至遭到过残疾人的投诉。当时,一名视力残疾人经常在晚上找陈芹微信聊天,影响到他的生活,陈芹一时冲动,删掉了对方的微信号。没想到,对方转眼就去街道残联投诉了他。陈芹强忍心中的委屈上门赔罪,没想到,一小时谈话之后,却真诚地意识到了自己对盲人了解太少,更意识到了自己给对方带来的失望和伤害。离开前,陈芹诚恳地说:“对不起,让我们彼此重新认识,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受到这件事的触动,陈芹专门去读了社区管理专业的大专学历,还参加社区助残培训,仔细阅读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和残疾人心理方面的书籍,努力完善自我,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
陈芹的这次遭遇在专职委员的工作中很有代表性。社区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对于残联和社区残疾人来说,都是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而这份事业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