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援助的深入开展,有人喊出“SWEDNW”的口号,这是英文“Stuff We Don’t Want”(我们不想要的东西)的缩写。在社交网站推特上,“SWEDNW”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SWEDNW”恰恰反映了当前国际援助项目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面临挑战。
灾民不要你的泰迪熊
2013年11月,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中部登陆,猛烈的风暴在当地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据联合国和菲律宾政府的估计,菲律宾全国共九个地区超过950万人受到台风的影响,近62万人流离失所。
灾难发生后,想要帮忙的美国人认为直接的物质援助最有用。于是他们捐出二手衣物,将一箱箱旧鞋旧衣服从美国送到灾区。然而,当灾民打开箱子,看到的竟是泰迪熊、燕尾服和高跟鞋等“SWEDNW”。
尽管人们想要帮助灾区尽快恢复重建的美好的愿望值得称赞,但他们表达善意的做法却是错误的。据联合国给出的一份关于救灾情况的报告指出,实际上爱心人士提供的救灾物资中可用的东西极其有限,大量无用的救援物资反而增加了用于分拣这些东西的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有人在社交网站“脸书”上发帖称:“菲律宾灾区不需要你的旧鞋旧衣服,他们真正需要的是食物、洗涤剂、罐头、肥皂,是人字拖,而不是你的球鞋。”
送非洲百万旧衣挨骂
非洲也正面临着“SWEDNW”带来的种种问题。有评论称,无论是以个人还是机构名义供应的“SWEDNW”,都在使非洲走向倒退。大量研究表明,外国援助对拉动非洲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大,甚至反而可能减缓经济增长。
美国商人约翰逊·萨德勒曾计划在美国收集100万件衣物,然后将它们送到非洲分发给穷人。消息一出,就引来国际援助领域相关人士的批评。批评者指出,一次性在非洲分发100万件衣物会压低当地售卖的服装价格,会给当地制造业造成严重破坏。萨德勒从未去过非洲,也没有接触过对外援助项目。他的天真想法引起轩然大波后,萨德勒最终决定不再收集衣物。
很多时候,“SWEDNW”现象就像是发达国家自顾自地将本国民众不要的东西倾倒给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地球上最大的垃圾场。一切都往这里倾倒。”肯尼亚当地一家媒体的专栏作家和编辑拉斯那·瓦拉说,“国际援助不是长期的解决办法,长远看来这种援助应该停止了。”
不如提供教育和培训
近年来,由于国际援助令人失望的表现,对国际援助的批判也随之而起。事实上,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很多国际援助并不能有效帮助受援国改善经济状况,帮助当地人脱贫。有时候,援助甚至产生了负面效应,太多的援助拖了受援国经济增长的后腿。
援助方,尤其是民间机构,并不知道受援国民众到底要什么,因此他们给的援助物资大多没能用到刀刃上。比如,在非洲买T恤、衬衫并不困难,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援助为名送到非洲国家的二手衣物却严重压垮了当地的纺织业和服装加工业。“你先摧毁这些村庄勤劳生产棉产品的能力,然后说:‘我可以给你一件T恤吗?’”内罗毕经济网络主任詹姆斯·施卡瓦提说,“这真的就像是在给我们提供糖衣毒药。”
比起“捐SWEDNW”,有人认为,直接捐钱可能更有效。全球发展中心的康妮·威尔莱特说:“美国将援助食物运到国外的过程是很繁琐的,而且往往在危机开始四个月后才能送到那里。而如果直接在当地购买食物,成本将降低25%,速度也会更快。”但也有评论称,直接的经济援助也并非好主意,因为会使受援国政府产生依赖,滋生腐败。
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官员表示,在贫穷国家进行投资,为当地人提供必要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这或许更有效。
翁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