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设计上海(Design Shanghai)的展馆内快步通行,已经成了奢望。
举办第四年,3月8日开幕的设计上海依旧人气爆棚,门口的注册售票处大排长龙。入馆之后,还要面对滚滚人流,在展位之间走动时刻伴随着与他人摩肩接踵。
然而,也有人对一连几年人气爆棚的设计上海产生了疑惑。一方面,设计上海的确成为了申城春季设计展会的一枚标杆,因为到目前为止,它还是集结了不少优秀的设计师和设计产品。另一方面,商业味道过于浓重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多。
爱之深,责之切。设计上海,且办且珍惜。
从2013年3月第一次登陆申城,设计上海就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很多人还记得,第一届开幕之初,主办方、英国会展公司Media 10战战兢兢地小心探测着申城设计市场的水深。那届设计上海不仅门票全部免费,两位创意总监、在欧洲和亚洲担任设计买手多年的罗斯· 阿尔文(Ross Urwin)和代伦· 比斯特(Darrel Best)也是全力以赴,动用他们在欧洲和亚洲经营多年的深厚人脉。彼时,Alessi、Hay等一众知名家居设计品牌,以及更多个性鲜明的欧洲小众设计品牌集结一堂。家族传承的纯手工皮革沙发、历史悠久的蕾丝编织统统都是卖点,这些参展商甚至在科隆家具展、米兰家具展上也从未露过面。就连年事已高的英国艺术家具设计泰斗约翰· 梅格匹斯(John Makepeace),也在古典馆的展位上和他的斑马橱柜一起亲自站台。
接下来,国内原创设计大幅增加,本来这是顺应本地化的需求。只不过,作品在媒体和其他展览上曝光多次,就有了炒冷饭的嫌疑。展位价格和门票价格水涨船高,让展商和观众的心理亦发生了诸多微妙的变化。
“没人甘心错过好设计”
当然,在设计上海展览拥挤的展馆之中,精明的设计品牌仍在想方设法为观众制造小确幸式的惊喜。
比如,西班牙卫浴品牌乐家(Roca)就把展位安排在了上海展览中心的展厅右侧,命名为Roca Garden。虽然可能面临刮风下雨的风险,但户外的空旷倒是给了设计师很大的发挥空间。乐家的策展人游刃有余地将VR体验区搬进了黑色开放帐篷中,让参观者在虚拟的世界中体验一番DIY设计的乐趣。同时,他们在花园中以2006年度获奖设计作品Inspira、Amberes及W+W三系列产品为原型,运用玻璃纤维,彩色凝胶等多种材料打造流动质感的空间装置,虽不是新品发布,但也算将日常的设计提升到艺术层面。乐家工作人员透露,此次参展一方面是因为今年的设计上海新设立了厨卫板块。另一方面,品牌中国市场部总监在几度参观了设计上海之后,对其吸引的目标参观者以及人气给予了肯定,希望借此平台让更多设计师和消费者了解品牌设计立意和初衷。
美式家具Harbor House是少数将设计上海作为年度新品设计发布平台的品牌。设计总监杰夫· 布鲁斯(Jeff Bruce)把展位打造成了热带雨林。他们以2017年度潮流色草木绿作为设计基调。龟背、蕨类、华彩飞鸟等狂野大自然的图案标识摆到了靠垫、香薰、餐具、花瓶和墙纸等产品之上,整个展位空间流动着轻快愉悦、生机勃发的色彩。根据Harbor House CEO季青介绍,2017春夏家居灵感,不止考虑到流行色的因素,同时品牌创始人(Edmund Jin)与团队的南美热带丛林探险之旅也激发了设计师的热情。季青透露,最近几年Harbor House线上年增长速度稳定在50%,网上双11一天的销售超过了一个线下门店一年的销售总额,但参加诸如设计上海这样的线下人气展览,仍然是巩固品牌知名度,尤其是在设计师、专业买家群体中打开局面的重要方式。
尖叫设计颇具营销策略地精选了不少国内少见的北欧小众品牌Nikari、Lovi、Aarikka、Pentik、Tonfisk、Avarte的新产品,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在北欧家喻户晓的卡通形象Moomin系列3D童话拼图、迷你吊球、圣诞树等产品,精准地击中了人们心中的萌点。
针对高端买家和室内设计师的家天地Domus Tiandi 延续了一贯的展览格调,在神秘矜重的东方视觉印象中展示限量版的意大利设计。此次展览,家天地Domus Tiandi创始人兼策展人任小勇以“宴·遇设计”为主题,在融合混搭的宴聚环境中,以生活化的场景将夺目的SK 08 Butterfly蝴蝶桌、气质慵懒的Rubie单椅、Leya 扶手椅,Oluce、Ingo Maurer等限量版顶级手工灯饰,以及中国本土设计师制作的茶盏器皿、赏玩小品等数款产品串联了起来。同时,家天地位于建国西路的Monotti旗舰店也和设计上海主展场形成了互动,成为从设计上海始发全城设计探营第四站。用任小勇的话来说,他们之所以一直参加设计上海,是因为对他们这样的代理商来说,在申城,还没有比设计上海更适合他们与设计师和目标消费者进行互动的平台。“没有品牌会甘心错过展示自我的机会,相对的是,没有人甘心错过看好设计的机会。”
优秀设计展览仍然稀缺
在上海,但凡有一些质量的设计展览都会火爆。比如,去年11月登陆魔都的米兰家具展,虽然比米兰本土的展览缩水不是一星半点,同时,展出的家具也并非新品,但观众依然争相买账。展览不但一票难求,甚至还要经历主办方限流闭场的考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设计上海的发起人对时机、地点的选择相当精明。相较于展会集中的秋冬季,3月正好是国内设计、家居行业展览青黄不接之时,也正好介于巴黎、科隆、米兰这些老牌家具展的间隙,想要打开中国市场的海外展商和设计师正好有时间前来参加。
尽管上海展览中心对观展的人流量不堪重负,但主办方每年还是坚持选择此地,也是基于最大的目标观众群体——高端买家、白领、潮人、文青,大部分都在市中心出没。天时、地利、人和,前两届设计上海的空前成功,加上展览作品高度国际化,展览期间绝大多数、绝大部分展品只展不销的高格调,让主办方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就打造出了一个国内设计春季展览的国际舞台。
种种迹象都说明,上海乃至中国,太需要这样一个国际化的设计展示平台。
虽然仍有惊喜,但和前两届设计上海相比,这两届展览的总体亮点并不多。“和两年之前我来看展的感觉已经天差地别。”一位不愿意公开曝光姓名的参展品牌市场总监对媒体抱怨。记者暗访时也发现,只有少数展位大排长龙,更多展位上人们走马看花,逗留时间很多都在几秒钟之内。
和有心扶持原创设计,给予设计师诸多优惠的中国国际家具展,以及由官方机构牵头发起的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相比,纯粹的商业运作是设计上海的软肋。
也许,设计百分百上海展这个展览对很多人来说有点陌生了。但设计行业的人都知道,这个展览也是Media 10引入的。当时,它也像如今的设计上海一样,因为带来新鲜的设计而轰动申城,一时风头无二。然而,几年之后,由于中国国际家具展、上海时尚家居展、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等一众具有交集和重合性的展览的兴起,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展商和设计师。此外,展位价格居高不下,海外设计师对其逐渐失去兴趣,展览资源逐渐枯竭等各种商业因素,最后Media 10 眼见大势已去,将设计百分百上海展览承包出去。接盘的会展公司最终也未能力挽狂澜。虽然有伦敦设计百分百的成功作为背书,但上海的设计百分百很快消失匿迹,湮灭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毫无疑问,设计百分百上海展是设计上海的前车之鉴。这可能也是设计上海在初创之时小心翼翼、规行矩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年前的2017设计上海的预热发布会上,有媒体向展览的创意总监代伦· 比斯特问及本土品牌参展品牌增多,展会总体水平有所下降等问题,代伦圆滑地用“我们今年讨论的议题之一就是中国制造如何与西方设计融合”擦边球之语作为回答。但始终,这是个开放的命题,不会有任何标准答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魔都优秀的设计展览固然稀缺,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品质的设计展览都会令观众买账。人们仍会翘首以待真正优秀的行业标杆出现,这是包括设计上海在内的魔都设计展都应该正视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