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缺的是创意
“电影行业去年票房是400多亿,音乐行业的金额是90多亿。人们在电影院可以花100元买张电影票,但是一首歌的价格永远不会超过3块钱。”汪峰说,“我觉得在中国99%的行业已经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是只有音乐行业可能还处在上世纪80年代、甚至是比那时候更加悲惨的境地。我在1997年出第一张专辑的时候,包含录制的费用是10万元,这在那个时候是天文数字。但是现在都没有人会付这个钱,很多时候一个默默无闻的热爱音乐的人,发表作品还要自己再拿钱去获得关注度。我只想说我创办‘碎乐(APP)’只有一个目的,希望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和可能,创造出一个能够让年轻人非常喜爱、非常主动融入进去的一个音乐模式。”
当被问及“文化创意重要,还是文化创意产业更重要”的时候,汪峰表示,没有创意就没有产业,我们缺的是创意,产业一直都有。
故宫要与人对话
在此次分论坛上,“创意”是嘉宾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单霁翔首次披露,故宫博物院正在制作一个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的装置,每次可以让60位观众走进去,画中的人物可以动,时间和季节也可以变化。目前公开展示的第一站准备放在故宫、第二站在英国、第三站在法国。故宫希望通过这种创意,让博物馆文化能够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能够与更多人对话。
“去年我们接待的观众突破了1600万,而其他博物馆没有超过1000万的。对于博物馆来说,社会教育是最主要的功能,但是这不应该是灌输的教育,应该是对话,应该是人们能够接受的。”单霁翔说,“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新的技术来传播,而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创意。像《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这部影片节奏慢,但是没想到超过七成点赞的是18岁到22岁的年轻人,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现在有一个影视发展规划,再过4年,也是紫禁城600岁生日,再出一批影片和纪录片。”
单霁翔特别提到,汪峰的一番话对其最大的启发就是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现在,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原先不一样了。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原先的水平上,不继续往前走,就会被淘汰,所以要不断地追求先进、科学的传播手段。”
关键在于原创性
“到底怎样的一些文化创意的产品能够全球化呢?”在著名美籍华人设计师朱钦骐看来,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中国文化的原创性,“为了听六十年代的摇滚音乐,我曾经买过黑胶唱片,后来又买了卡带、买了随身听、买了iPod,虽然你用的是不同的东西,但听的都是摇滚乐。中国可以做很多,只要你真的有原创性、高质量,你绝对能够打入全球市场。”
特派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