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早期曾有一门山炮,它绝非摆设,而是跟随红军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红军是怎么得到的呢?它与红军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1930年夏,红三军团趁国民党湘军兵力薄弱,突袭长沙成功,这也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打下的唯一一座省城。进城后,红军特务连的“红小鬼”吴嘉德跟着大部队刚冲进城不远,就被丢在路边的一门大炮吸引住了。他不知道这具体是什么,便问旁边的俘虏兵,得知这是一门德国造山炮。吴嘉德心想:红军现在最缺的就是好武器,要是用这样的大炮去打白匪军,那该多带劲儿啊。可是炮太大,一个人拉不走。吴嘉德就问俘虏:“炮身上什么最重要?”“炮栓和瞄准镜最重要。”俘虏说。原来,他就是这门炮的炮手。
吴嘉德就让他把炮栓和瞄准镜卸下来,自己则从腰上解下一块花布包单,把炮栓和瞄准镜包起来背在身上。临走,他又猛然想起,俘虏是炮手,技术内行,红军要成立炮兵连一定用得着。于是,他把俘虏也一起带回连部。一周后,红军撤出长沙城,把山炮也拉出来一门。吴嘉德听说后,更是把自己的花包袱当宝贝,行军背着,睡觉抱着,一刻也不离身。一天晚上,他正点着洋蜡,用鸡油擦炮栓,连长突然派人叫他过去。吴嘉德走进连部,看见那个俘虏也坐在那里。连长劈头就说:“吴嘉德同志,军团成立炮兵连,要你的宝贝花包袱,还命令连里把你这背包袱的人也一起送去。”
炮兵连成立不久,部队就接到命令开往江西。因为路途曲折,红军战士们就把山炮拆开。分解后,一个炮身就有百多公斤,一个摆架几十公斤,还有轮子、木架、轴锄、大架等,共分5抬。四人一抬,三班倒换。加上在长沙缴获来的200多发炮弹,分开挑上,行起军来,浩浩荡荡,很有声势。老乡们都拍手欢呼:“红军有大炮啦!”战士们抬着炮,虽然肩膀都压肿了,可胸脯还是挺得很高。部队行至江西清江,守城的民团凭险顽抗。步兵攻了两次,也没能攻开。军团就把炮兵连调上来,命令把南门轰开。吴嘉德和战友们把大炮推到前沿,瞄准好城门,只一炮就把城门轰开了。接着又用两炮把城楼掀上了天。一声冲锋号,红军杀进了清江城,千余民团全部被歼。
攻克清江城后,红军3军团又奉命东渡赣江。敌人为了阻挡红军,把船只全部劫持到岸,沿江布设重兵,还用3艘汽艇,配有机枪、小炮,耀武扬威,昼夜巡逻。红军几次强渡也没有成功,于是又连夜把山炮运到江边隐蔽好。天亮时,敌人汽艇在江上大摇大摆,时而打炮,时而开枪,走走停停。那时,红军炮兵连还没打过活动目标,他们刚瞄好,汽艇就开过去了。吴嘉德和他的战友们干脆打开炮栓,从炮膛里瞄准,趁汽艇停下来打枪的时候,赶紧填上炮弹。“轰”的一炮,黑烟腾起,汽艇中心开花,沉下江底,其余两艘见势不妙,一拉汽笛逃走了。山炮接着向敌人对岸阵地射击,掩护红军乘着竹筏冲过了江。
此后,这门山炮跟随红军南征北战。在红都瑞金,它曾接受过毛泽东主席的检阅;在红军大学特科学校,它培养出无数红军炮手;在反“围剿”中,它协助步兵进行了著名的高虎垴战斗;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它跟随红军渡潇水,过湘江,突破乌江,直到贵州,由于形势险恶,吴嘉德和战友们才含泪把它沉到了赤水河里,但这门山炮的功绩却永远留在了人民军队的炮兵历史中。
十日谈
光荣之师
明日向你介绍人民军队的第一支“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