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共享经济百花开。现在不仅车子、房子能共享,连旅游也能共享了。最近我看到一则新闻,说“共享旅游”模式在厦门悄然流行,到外地旅游,就像通过滴滴叫车一样,以社交网站为载体,手机下个单,就可以找个当地人陪玩,享受接送机、陪玩、景点讲解、排队买票等服务。
这其实算不上新鲜,有业内人士说,“共享旅游”与此前的“网约导游”性质差不多,改头换面取个时髦名字,傍上“共享”的概念,往“风口”上凑一凑,就能成为占据风口的那头“飞猪”吗?
作为共享经济的先锋,共享单车刚刚面世那会儿,的确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各种狂飙突进,各种资本组团厮杀,一时间橙色、黄色、蓝色等各色单车摆满了大街小巷。
有人说,共享经济的美好不仅在于自行车等器物,而且在于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精神之美”,以及建设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社会的“价值之美”。共享经济尽管存在着一些短板与不足,却也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正在构建新的消费习惯。但是再好的东西,也架不住这么高频度的捧杀和透支。
如今共享经济似乎成了现代商业的“灵丹妙药”,所谓“共享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可以被共享的东西越来越多,冰箱、雨伞、图书、汽车、停车位、充电宝、篮球、床位……似乎所有物品都可以拿来“共享”一把。殊不知,这里面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在资本的推动下,“共享”几乎成了路径依赖,炒作“概念”,热衷“包装”,圈占市场,营造声势,吸引投资,升值解套……一步一步都是套路。好好的新生事物,被各路资本这么一哄而上,玩着玩着就可能玩坏了,到头来,无非当了一回噱头。
写过《共享经济》一书的罗宾·蔡斯被称为共享经济的鼻祖,她曾经提出一个共享经济公式:产能过剩+共享平台+人人参与。说白了,共享经济是利用别人暂时不用的闲置资源,它的本质是提高闲置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不是新增资源。再来看看眼下的各种共享经济形式,好多都是新增资源,基本上都是在“增量”上做文章,而不是去盘活“存量”,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再利用。从这个角度来说,眼下好多共享经济形式,都有点“伪共享”的味道呢。